-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我国传统司法中民本思想.docx
浅谈我国传统司法中民本思想
摘要: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官方意 识形态,它维系了几千年的统治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 远流长,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封建社会中的官员们大都 承袭相传,他们在提狱裁讼中体现出的民本主义情怀,亦值 得后人学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利益多元化导致 矛盾滋生,司法官员若能多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譬 如以民为本的官德修养,宽怀为民,公正司法,必能构建一 个以辩冤白谤和定纷止争为目标的司法制度,而这些对构建 和谐社会利莫大焉。
关键词:民本思想官德修养判词说理
前言
中国法律传统自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国策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儒家学说也成为法的指导思想,自此中国法开始了法 律道德化和对司法官员的民本关怀和官德情怀教化的进程, 并逐渐形成中华法系的特征,即法律与道德一体。自春秋决 狱,引礼入法之后,儒家伦理渗入到中国传统法制中,中国 法以“一准乎礼”的法律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司法官僚 体系为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在清末科举制废除以前,科举考试是各阶 层人群进入到统治阶层的通道,统治者借由科举制度为政权 选拔符合正统理念的人才来治理社会,即他们不仅要帮助皇 帝统治天下还要肩负着帮助皇帝教化民众的责任,于是就为 此设置了统一的选拔标准。这个标准的第一要义是做官要有 官德,所谓“身、言、书、判”样样俱佳,熟悉并掌握儒家 的正统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只有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儒家伦 理大义的读书人方能践行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传统中国的行政司法不分,治理社会 的决策者兼理行政与司法职能,最终那些饱读儒家诗书并进 入统治阶层的读书人,就需要不断的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运 用自己所掌握的儒家知识兼律令,并以此为裁断争议、定纷 止争的知识,践行自己心中正统儒家理念中所倡导的以尊 卑、位差关系为基础的正义与秩序的理念,并将之不断的运 用到具体案件中去,进而借由司法权力的导向作用强化这一 理念。
孟子说过,“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最终还是借助人 的因素一一主要是司法官员一一来实现立法思想和统治理 念的,在科举制和行政官员行使司法权的境况下,司法官员 自觉地将儒家的民本关怀观念复制强化的过程,也是推动中 国传统社会形成儒家伦理法制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而言, 观察传统司法中处理具体案件的过程和结果便成为管窥中 国传统司法中司法官员民本关怀官德的一个窗口。①
案例是一个国家法制状况的具体展示方式,判决书则是 具体案件公示在人们面前的主要载体,其中的判词及说理, 则充分体现了司法官员的学养水平、道德品质和法律技术的 高低。在传统中国社会,作为案例表现形式的判词最直观地 展现了国家的司法官在处理具体纠纷时所采用的治理理念 和体现出的道德素养。
汪世荣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判词研究》中指出:判例 在中国古代的特定时期是独立的法律形式,具有规范作用。 中国古代实行因案生例的判例法制度,司法官吏在其司法活 动中针对具体案件的裁判,认为应该通过该案总结、创制出 特定法律规范时,便在判词中附请定例。封建最高统治者以 上谕的形式,在对该案作出批结的同时,可以概括出具体的 法律规范,遵照实施。由例优于律的法律原则决定,判例法 具有优先适用的特点。判词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从中国古代判词的形成来看,司法活动推动了法律体 系的完善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司法状况与水平。中国 古代判词反映了特定的社会与国情,反映了治人与治法的相 互关系规律。②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研究古代判词可以管 窥传统司法中的民本关怀和官德修养。清代判词代表了中国 古代判词的最高成就,本文通过对清代名吏施世纶的一道判 词评析说明以上观点。
一、判词
“案犯宿介:重蹈盆成括杀身之覆辙,获得登徒子好色 的名声。……祸自天降,终于受酷刑,差点丧命;孽由自作, 几乎砍掉脑袋,不得复生。翻墙钻洞的淫行,固然玷辱书生 名声;李代桃僵的误会,也真难消心头冤气。责打可以稍为 宽缓,抵他已受的苦刑;秀才姑且降为童生,给他自新的出 路。”
‘至于毛大这人:刁滑无赖,市井凶徒。……风流道上 竟然出这种恶魔,温柔乡中怎会有如此鬼鹹!即将该犯暂首 示众,以快人心。”
“至于胭脂:尚未许嫁,已达婚龄。以月里嫦娥之貌, 自应有郎如美玉;似《霓裳羽衣》之姿,何愁藏娇无金屋。…… 父亲死在刀下,可爱的美人成了祸水。幸而尚能自守贞操, 终于白璧无瑕;虽然陷入牢狱之灾,还可重归闺房。拒绝非 礼的行为,其情可嘉,还是清白的情人;掷果潘郎的心意, 其愿可遂,也是风流的雅事。仗仰县官,担任媒人。”③
二、基本案情
以上判词说的是清代山东东昌一个卞姓牛医老年得女, 十分疼爱,取名胭脂,十五岁仍待字闺中。有一风流寡妇王 氏住其对面,王氏欲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