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四、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机械在运转过程中,若等效力矩的变化是非周期性的, 则机械运转的速度将出现非周期性的波动,从而破坏机械 的稳定运转状态。须进行调节,以使机械恢复到稳定运转。 机械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对于选用电动机作为 原动机的机械,其本身就有自调性,可使驱动力矩和工作 阻力矩协调一致。 若机械的原动机为蒸汽机、汽轮机或内燃机等时,就 必须安装一种专门的调节装置——调速器来调节机械出现 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 离心式调速器 四、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例题: 图为发动机的输出力矩(Md)图,且等效阻力矩Mr为 常数,若不计机械中其它构件的转动惯量,只考虑飞轮 转动惯量,设等效构件的平均转速为1000r/min,运转 不均匀系数?=0.02,试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J。 周期性变速稳定运转的特点: 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Wd=Wr,E2=E1; 不满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Wd≠Wr,E2≠E1 90 180 360 450 540 630 720 M/(N.m) Md 75 100 -50 -75 50 -100 75 o 例题: 解 1)根据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Wd=Wr,求出等效阻力矩Mr; Mr 21.875 N.m 例题: A B C D E F G A ? ? ? ? ? ? ? 90 180 360 450 540 630 720 M/(N.m) Md 75 100 -50 -75 50 -100 75 o Mr 21.875 N.m 2)计算各块盈亏功面积, 面积 F1 F2 F3 F4 F5 F6 26.56? 78.13? -35.94? F7 -48.44? 14.06? -60.94? 26.56? 例题: 面积 F1 F2 F3 F4 F5 F6 26.56? 78.13? -35.94? F7 -48.44? 14.06? -60.93? 26.56? 3)作功能指示图,确定Emax(?max) 、 Emin(?min)的位置, 26.56 ? -9.38 ? 68.75 ? 20.31 ? 34.37 ? -26.56 ? A B C G E D F A Emax (?max )、Emin( ?min)的位置分别在D、G 处 △Wmax 95.31 ? F1 F3 F4 F5 F6 F7 F2 例题: 5)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JF 4)求△Wmax §17—3 机械的平衡 一、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 1、机械平衡的目的 机械在运转时,构件所产生的不平衡惯性力将在运中 引起附加的动压力。由此会引起: 1)增大运动副中的摩擦和构件中的内应力,降低机械 效率和使用寿。 2)由于惯性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般都是周期性变化的, 必将引起机械及其基础产生强迫振动。使其本身工作精度、 可靠性下降,引起零件内部材料疲劳损坏,产生噪声。 §17—3 机械的平衡 一、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 1、机械平衡的目的 3)如果其振幅较大,或其频率接近于机械的共振频 率,则将引起不良的后果。 因此,为了完全地或部分地消除惯性力的不良影 响,就必须设法将构件的不平衡惯性力加以消除或减 小,这就是机械平衡(mechanic balance)的目的。 * 第十七章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17-1 平面机构力分析 一、平面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机械上的力 (1)驱动力。 驱动力的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 方向相同或成锐角。所作的功为正功,称 为驱动功,或输入功。 凡是驱使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统称为驱动力。 §17-1 平面机构力分析 一、平面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机械上的力 (2)阻抗力 凡是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统称为阻抗力。 阻抗力的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 向相反或成钝角,所作的功为负功,称为阻 抗功。 有效阻力 有害阻力 §17-1 平面机构力分析 (2)阻抗力 1)有效阻力,即工作阻力。它是机械在生产过程 中为了改变工作物的外形、位置或状态等所受到的阻力, 克服了这些阻力就完成了有效的工作。克服有效阻力所 完成的功称为有效功或输出功。 2)有害阻力,即机械在运转过程中所受到的非生 产阻力。机械为了克服这类阻力所做的功是一种纯粹的 浪费。克服有害阻力所作的功称为损失功。 3)求机构运动副中的反力。该力大小和性质是零件设 计计算和强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17-1 平面机构力分析 2.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 1)求驱动力。用以确定所需功率,选择合适的电动机。 2)求生产阻力。根据原动件上驱动力的大小,确定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