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语文第一单元《一剪梅》教学设计.docVIP

人教版高二(选修)语文第一单元《一剪梅》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解诗方法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解诗方法运用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请大家品酒。中央电视台有个栏目,美其名曰: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今天我要说,唐诗宋词,桶桶是美酒。现在,我们就来品尝一瓶美酒,它的牌子是《一剪梅》,厂长是一名杰出的女性,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 —— 李清照。推销员是李老师。 二、 体会诗词方法: PPT 展示: 大而言之, 知人论世 体会诗象、诗意、诗情。 小而言之,体会: 1 、抓住关键词体会。 2 、体会诗的修辞手法、言外之意、感情色彩 请学生讲解,老师补充 附 : 知人论世,明确: 1 、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她的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2 、背景:这首词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见屏幕(生平、相片) 三、品味音韵美 1 、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课文→ 解疑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教师播放《一剪梅》朗诵音频 学生跟读,找出一个错别字 3 、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首先当然是大家读得好,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吗?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一韵到底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自古逢秋悲寂寥,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人体的感官感觉有 HYPERLINK 1/jpsystem2/UploadFile/2008529151235135.ppt \t _blank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景:萧条冷落 情:离愁别绪 红藕香残:色彩美,残缺美 红藕、兰舟、雁字、西楼 —— 立体空间美 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8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