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证辨象
临证辨象
李玉宾著
前言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我在毕业之初也曾有过这样的彷徨。临证辨治,胸无成竹,处方用药,鲜见佳效。然观古人用药疗疾,每每效若桴鼓,覆杯而愈。因思中医学术,一脉相承,古今一也,何以到了自己这里,疗效却与古人有着天渊之别?莫非是自己真的还没有博极医源?然中医之源,究为何物,亦不自知,只好逢师便拜,以求一解,如此逾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网上传来只字片语为我指点迷津,觉颇有见地,遂寻索不舍,终于辗转得见恩师任启松老先生。恩师为祖传中医,医易皆通,入世离俗,俨然飘然世外。为我传书一册,《四圣心源》是也;授我学医一字,“象”是也。并为我描述中医的理论框架乃一气周流,所谓六气本一气,五行即一行。谆谆告我,中医非博闻强记能通,须自身体悟方入。由是跟师学习,系统研习《四圣心源》所描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体悟中医“象”的内涵。虽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境界,亦不轻言放弃,而是每日将自己放在“一气周流”与“象”的思索中,反复揣摩,希求开悟。
一日走在路边,见车来车往,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天上白云飘飘,刹那间感受到了天地之气,也正如路上的车流一样来来往往。由此顿悟。《内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两者讲的不都是这种境界吗?原来中医并不是空洞玄妙的理论,而是这种可以真实感受的境界,原来这种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大概就是我苦苦寻索了几年的中医之源吧?理虽顿悟,事须渐行。自此才感觉自己入了中医的门,也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象,其实就是一气周流过程中的动态剪影,有其气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气。《内经》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学习中医,善于从象的角度去体悟,也许是一条入门的捷径。要对中医有深刻的自身体悟,自然需要习医者的身心双修,尤其是正心寡欲必不可少。至此才真正体会到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的苦口婆心,身心不正,医理何明?从此对自己各方面逐渐严格要求,淡泊名利,清淡素食,孝慈仁爱,一念学医,以求净化身心,感应天地。利用几年的时间,逐渐对脉象、病象、药象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对中医渐有登堂入室之感。对临床各类病证已不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逐渐能够从容应对,遣方用药,亦能得心应手,随手获效。
记得当年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基础医学院的院长刘燕池教授曾经勉励我们,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时至今日,我才能渐渐体会到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而毕业之时,班主任贾德贤老师更是寄语我们:“低起点,高姿态”,希望我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历史责任。回首自己一路走来,正是老师们的相继勉励与扶持,才使得自己没敢放弃对中医的追求。临床上的一己之得,虽非珠玉,却是真心。医者仁术,不敢私之,应邀在网上与众多网友相互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冀能互勉共学。
这部书稿,本是在民间中医网上与众多爱好中医的朋友相互交流的录音,先是得到众多网友的抬爱,自发组织整理成文,遂有此书最初的文稿。后又幸蒙人民军医出版社王显刚老师垂青,指点润色,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向王显刚老师和各位热心网友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又得业师任启松老先生,班主任贾德贤老师亲为赐序,褒勉有加。启功老先生之高足,著名书法家xxx先生亲笔赐题书名,令全书为之增色。在此亦一并叩谢。自知学识尚浅,不敢言师。一腔肺腑之言,倘有惠世之处,斯正我心所冀;或有纰缪之语,唯祈达者垂教。
李玉宾
2009年6月
任序
清朝时期,朝堂之上的汉族官员皆知医。那时官员家中眷属罹病,延请医生会诊,每位医生在开方以后,都要向东主陈述病机与方意。在回答东主的医学问询之后,预言几时可愈,然后由东主选择决定采用哪位医生的处方。五四以后,读书人知医甚少,渐渐遗弃了养生的传统。其情形与仲景在两千年之前所言几乎如出一辙:“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自汉代以降,医道几近不传。仲景而后,能得先圣遗旨者,黄元御一人而已。然经典中医,文多古奥,今人不解,难得门径而入。故而阐释医道,普及中医,亦是当代中医人与时俱进之责任。
我的学生李玉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与网友互相交流,探索以通俗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现经典中医的内涵,诚可嘉勉。今世之人皆向往富足的生活,身体健康就是最起码的前提。每个人以及自己亲属的健康,其实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平素知道养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