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林与造人社区做为环境教育场域的迷思与困惑-人文生态与教育
造林與造人:社區做為環境教育場域的迷思與困惑
顧瑜君 1
壹、 前言
想寫這篇論文,並不是因為有成熟的想法,而是因為對於自己該怎麼在鄉
村社區裡進行環境教育有困惑, 此篇論文的寫作,作為一種自我對話與檢視的模
式,也 希望藉著研討會現場的對話,獲得一些幫助。
蕭新煌 等 (2003 )曾指出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任務,是在鄉村地區推動環
境教育,並促進鄉村、邊緣地區的社會發展與就業機會。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後,台灣農村產值受到影響,農地開放買賣成為提高農地價值的方式,甚至
有利用廢棄農地傾倒毒物的事件,農村成為台灣陸地生態保育的關 鍵場域之一 。
對於強化農 鄉村社區內部力量、尋求長期發展作為環境改造的基礎,是許/
多學者所共同提出的觀點,認為農 鄉村/ 社區需具備高度的價值共識、信賴關係
與良好的合作、溝通能力,才能使農 鄉村/ 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同時,為了活化
鄉村農村社區,當地的學校扮演著重要與關鍵的角色,學校與社區若能有良好/
的伙伴關係、整合資源的能力,對於農 鄉村/ 的環境改善是最有利的一種伙伴 /攜
手模式(Land and Dorfman ,1997 ;Johns, Kilpatrick, Falk and Mulford ,2000 )。
國內學者李光中 等也從實地研究中確認地方社區與環境教育關係的密切性與重
要性 (李光中、張惠珠、王鑫、黃可欣、王鈴琪、蔡嘉玲,2008 )。簡單的說,
農 鄉村/ 社區對於生態環境改善、環境教育實施,聚集了環境改善關注的焦點 ,
被期待著從根部找到環境解套的可能,就必須回到農 鄉村/ 與社區中去找有力的
環境改善、教育方式 。
然而,我們看見身處的鄉村地區的景觀是:鄉村地區位於經濟弱勢、農漁
村的衰敗與凋零、青壯年與高學歷人口大量快速的外流、鄉村居民、學童的學習
動力低落。簡言之,台灣社會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漸漸的拉大了城鄉落差、
並惡化了貧富差距與弱勢群體的處境,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劇烈落差,造成了新
貧階級的產生, 且在鄉村地區急速成長,面對這些不樂觀的困境,該如何思考環
境教育?又該如何定位?本文所欲探討的議題是:農村社區如何能夠成為環境教
育的場域,弱勢者在環境議題上該如何定位、找到施力點。
貳、 緣起與背景
農 鄉村/ 以往的相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漸漸的衰退、停滯,留下大量的
失業人口和社會、經濟等 方面的問題(Miller, 1995) 。台灣農村凋零、人口外流嚴
重、隔代教養現象普遍,鄉村社區內的住民的感受是:生態與環境保育是有閒 、
1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有錢 、有階級的人 才關心得起的奢侈品,而遇到開發與環境議題時,很容易被套
上「階級間爭議」,模糊了生態環境議題的討論,以花蓮為例,蘇花高的爭論,
常被過渡化約為 「生計需求者」、「貧困者」與「理想主義者」、「吃飽穿暖者」之
爭,甚至被貼上階級壓迫的標籤(知識份子壓迫勞動階層)。最近的七星潭風景
特定區環說書公告廢止的爭議,業者與地方政府提出 「好山、好水、好薪水」的
有趣口號 ,再次以生計、生存為題製造對立的概念 。
Orr(1994)曾指出:貧困者的經濟能力與知識限制,確實很難對大自然有善
意或和諧的態度,因此, Orr認為需要有人願意去嘗試尋覓農村與自然和諧的共
處之道,才能有資格在開發與自然保育的對立中,發出不同的聲音。然而,貧窮
與經濟弱勢群體在環境的議題或事件 上成為籌碼、爭議的源頭,而屬於此階層的
人群,在環境爭議事件中,容易被操弄甚至淪為工具(最典型常見的形式之一 :
由遊覽車載送整批 人北上中央陳情抗議)。檢視環境教育的任務之一,在於培育
具備批判思考能力、負責任、有行動力的公民,然而對於此貧窮弱勢/ 社群該如
何進行環境教育,而不落入發展與保育對立的困境中,需要有系統與深入的探究 。
從 84 年起我開始參與鄉村地區的社區工作,也參與基層學校教師團隊課程
發展的工作,對於環境教育在社區、以及基層學校的現況,有不同階級、層面的
接觸。我的關注在於鄉村、邊陲以及社會弱勢團體 ;很多時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