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旦集》读后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待旦集》读后感

《待旦集》读后感   看到《待旦集》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枕戈待旦”的战士形象。随即脑海中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夜深人静之时,报馆编辑部里却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老总、编辑、记者,以及校对、排版、印刷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在一片繁忙中,身为老总的作者,一边审阅、签发稿件和大样,一边奋笔疾书,为明天出版的报纸撰写社论或专栏。当黎明到来,他的将随着带有墨香的报纸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   书中没有说明,我无从了解作者以“待旦”作书名的确切缘由,但我相信我的想象不会过分离谱。因为本书作者李成俊年轻时曾经参加过抗日游击队,确曾有过“枕戈待旦”的岁月;后来又与友人一起创办报纸,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夜班岗位上度过,可以说是另一种“枕戈待旦”。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歌颂美好,针砭时弊。他的,既有战士的战斗精神,又有记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应该说,这两个特点在本书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艺海钩沉”,主要谈论的是文坛掌故、文人轶事;第二部分“历史风云”,回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在迎接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作者亲历的事件,颇具史料价值;第三部分“书画天地”,介绍了澳门文艺界一些名家的作品及其特点,让我们对澳门文艺界的状况有了大概的了解;第四部分“萍踪掠影”,是作者在国内外采访的部分通讯报道。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艺海钩沉”。这一部分凡59篇,篇幅占全书一半还强,显然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文坛掌故、文人轶事,向来为读者所喜欢。当年郑逸梅以写文坛掌故而成“家”,被称为“掌故家”、“报刊补白大王”。他的著述多以清末民初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有意思的是,郑逸梅也曾经当过报纸编辑。文坛掌故属旧闻,显然不是以采写新闻为己任的记者的主业。但旧闻虽旧,却可以常写常新、常读常新,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价值并不亚于新闻。   李成俊写作文坛掌故,是否受郑逸梅影响不得而知,但字里行间颇有郑氏风范。他忆人记事,下笔有情。以鲁迅为例。鲁迅先生显然是作者最尊重、最景仰的对象。书中光是标题中出现“鲁迅”名字的,就有7篇之多。展读,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情。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鲁迅先生的葬礼,热情歌颂鲁迅不断革命的精神,期待鲁迅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他忆念师友,也总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有时至于涕下。   旧闻的价值在于史料的独特性。或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无闻;或者博览群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披沙拣金,撷取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珍闻趣事,串缀成文,便于后人稽索和参考。“艺海钩沉”记载了大量近现代文坛的掌故,有的是作者亲历,有的是作者亲闻,有的则是作者读书所得。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这些掌故、轶事于我颇觉新鲜。作者写民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与闻一多,彼此友谊深厚,但有时也为工作发生争吵。有一次,闻一多为一件事误会李公朴,当众指责他,两人发生争吵。不久,真相大白,闻一多即赴李府负荆请罪,而李公朴也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当李公朴遇害后,闻一多挺身而出,主持李的追悼会,并发誓要为李报仇,终于也被敌人暗杀。写的是两个人的争吵,反而更加衬托出他们建立在爱国民主事业基础上的友谊的伟大。   写文史小品,实际上是一个炒冷饭的活儿。怎样把冷饭炒得有味,炒出新意,让人爱吃,这是一门功夫。李成俊的小品,大多写得别出心裁,摇曳生姿,不落窠臼,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有较强的可读性。每则小品虽短,可大多埋有“包袱”,让读者忍俊不禁。比如作者写茅盾与澳门,中间就插了这样一则趣事:茅盾自小说《子夜》问世后,声名甚隆。在他居留澳门期间,正好有一间教会学校来了一位国文教师,第一堂课就神气十足地问同学说:“你们看过茅盾的《子夜》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问:“那你们见过茅盾没有?”回答自然是没有。教师乃大笑着说:“你们有福了,我就是《子夜》的作者茅盾!”底下一片惊叹之声。当然事情终归被拆穿。看到此处,不禁哑然失笑。书中这样的笑料很多,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