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里就怎样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1)及时调整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教学“通分”这一概念时,我创设一个思维情境:
师:怎样比较2/5和4/7的大小。
生1:可以利用画线段图方法进行比较大小。
所以2/5 <4/7
生2:如果每题都画图太麻烦了 ,而且有的分母较大的分数很难画,可以根据分数和除法关系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2/5=2÷5=0.4 4/7=4÷7≈0.57
因为0.4<0.57,所以2/5<4/7
生3:现在2/5和4/7的分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可以把2/5和4/7先化同分母数再比较大小。
2/5=14/35 4/7=20/35,因为14/35<20/35,所以2/5<4/7
师: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同学们投去了赞许目光)
根据预设,此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通分的概念。但受生3的影响,很多同学也积极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生站起来:老师还有别的方法。“真是节外生枝”,如果生拉硬扯把学生回到既定的教学路上,效果不一定好。于是我奈下心故做惊奇的说:有吗?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生4: 也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
2/5=4/10,4/7=4/7,因为4/10<4/7,所以2/5<4/7 。而且如果比较两个分数分母较大,分子较小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很简便。(这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
生5: 根据距离整数1的远近比较大小。
1-2/5=3/5 1-4/7=3/7,因为3/5>3/7,也就是说2/5距离1更远,所以2/5<4/7。
生6:利用1/2做桥梁,比较大小。
2/5<2.5/5,也就是2/5<1/2,4/7>3.5/7也就是4/7>1/2,所以2/5<3/7。
┄┄┄
教室里发出阵阵的掌声,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时间进入大半。此时如果再讲解通分内容肯定完不成任务,怎么办?干脆顺着学生思路这节课就学习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现在这里有几道题,你选择一种最佳方法比较大小。
①5/8和7/12 ②2/999和3/998 ③1998/1999和1997/1998
学生很快选择简便的方法,有了正确的答案。
整堂课真是“意外收获”,这种“意外收获”,只有当课堂氛围非常好,师生互动热烈,思维极度活跃时,才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教学过程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使数学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2)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例如:学会通分进行比较分数大小的一堂课结束后,教师问: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此时一生站起来说:老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多种方法不一定要用通分的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