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A: B: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C: 1.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D: 1.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2.胆俞   取穴: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胆石病急性发作,与膈俞组合用于戒烟。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E: F: 1.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1.5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2.风门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用以预防感冒、肺结核、痈疽等。《类经图翼?卷七》称,此穴“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另外,日本将风门称“打肩”,其民间习俗,人到20岁,须行”打肩灸”来防病强身。   操作:(1)灸法:着肤灸,3~5壮,麦粒大艾炷。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2)针法:同肺俞。 3.肺俞   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调理肺气、祛邪扶正。常用以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发作。   操作:(1)灸法:着肤灸,每次3~5壮,艾炷如麦粒大,要求疤痕灸。亦可用药物敷贴。(2)针法:直刺0.5~0.8寸。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成45°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酸胀感,一般不留针。 5:风府 取穴:顺着脖子后正中线上的颈椎向上摸,到头骨时有一个凹陷,这就是风府穴。 作用:配合手三里治疗颈椎病 操作:用拇指的指腹顶住穴位,向上用力按200下,然后开始转头,正反方向分别旋转5圈。 G: H: 1.合谷   取穴:手背,拇食指间,当第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侧。   作用:振奋卫阳,获卫肌表。对预防多种急性传染病有效。   操作:(1)针法:直刺0.8~1寸,局部有较强烈之酸胀感。一般不留针。(2)灸法:艾条灸,以雀啄法灸10~15min。 I: G: 1.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灸法:1)着肤灸5~9壮,黄豆大艾炷,宜疤痕灸。2)艾条灸,温和灸20~30min。针法:同气海穴。 2.膈俞   取穴: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呃逆,与胆俞穴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