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哲学视角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PDF

具身认知哲学视角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 1 卷第2 期 教学研究 Vol 4 1 No 2 2018 年3 月 Research in Teaching Mar.2018 具身认知哲学视角下的教学改革 牟  聪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 15 )     [摘  要]  基于具身认知哲学的视角,旨在厘析具身的概念与内涵,探讨教学改革中蕴含的身体意味,并 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为研究切入点,对离身与具身在教学改革中的争锋进行辨析,寻求 新一轮教学改革与具身认知哲学的契合之处,强调身体与环境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探寻教学改革 “ 全脑” “ 全身” “ 全人” 的发展新取向。     [关键词]  具身认知;教学改革;身体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4634 (2018)02⁃0042⁃04     20 世纪80 年代,认知科学掀起一场革命——— 和运动(如朝向和远离、接近和回避、行走速度)都 “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这个幽 与认知高度相关。 至于环境,可以细分为自然环 灵就是具身认知” [1] 。 具身认知哲学的出现为人 境和社会环境,而环境的空间结构和大小、环境温 们带来了教学改革视角的转换,教学的关注点由 度、清洁度和整齐程度等,以及“环境中的物体、文 以前“脖颈” 之上的大脑运行转向身体的全面参 化、历史事实、社会风俗、行为规则、道德规范都通 与。 身体和环境对于个体认知的作用达到前所未 过,身体媒介对行为产生影响” [3] 。 有的重视程度,身体由“ 边缘” 转向“ 中心” 地位。 该理论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的影响不容 2  具身认知的哲学考量 小觑。 因此,文章致力于对具身认知哲学的教学 传统的离身认知以心物二元、主客二分为主要 解读,以期对教学改革发挥促进作用。 指导思想。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 儒家倡导 1  具身的概念辨析 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高尚的道德追求。 老子将 惊恐融入身体,揭露了身体的弱点。 古希腊(罗马) “具身” 一词来源于“ embodied ” 和“ embodi⁃ 时期,《斐多》 中记载的苏格拉底之死,描写了苏格 ment ” ,属外来词汇。 在《 中国汉语大辞典》 中并不 拉底面对火刑,态度从容谈笑风生的场景,表明苏 能检索到相同的词条。 该理念引入我国后,先后 格拉底认为身体的消亡可以换得灵魂的纯净,即追 [5] 有学者将“embodied ”译为“寓身的” “ 涉身的” “体 寻真理的过程就是摒弃身体的过程 。 塑的” “具身的” 等。 目前,认可最广泛、使用最多 柏拉图提出学习回忆说和“ 洞穴隐喻” (“ 洞 的释义是“具身的” ,相应地也把“ embodiment ” 译 喻” )理念,主张身心是分离的,学习是“去身体化” 为“具身性” 。 和回忆的过程。 因为当灵魂进入肉体,知识就会被 “我国学者主要从广义把握具身认知的基本 忘却;灵魂是神圣的,身体是世俗的;灵魂享有真 内核:即身体及其与环境(世界) 的交互关系在认 理,而身体充斥着肉欲,所以只有抑制身体,才能回 知活动中的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