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种植区 普遍发生。由于丝黑穗病直接导致果穗 被害,对生产影响显著,是东北地区春 玉米种植区最严重的病害问题。除去东 北地区外,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和西南 丘陵地区了生也较严重。 玉米丝黑穗病病株 病害防治 (1)选用抗病杂交种;如丹玉2 号、丹玉6 号、丹玉13 号、中单2 号、吉单101、吉单 131、四单12 号、辽单2 号、锦单6 号、本育9 号、掖单11 号、掖单13 号、酒单4 号、陕 单9 号、京早10 号、中玉5 号、津夏7 号、冀单29 、冀单30 、长早7 号、本玉12 号、辽 单22 号、龙源101、海玉8 号、海玉9 号、西农11 号、张单251、农大3315 等。 (2)实行 3 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适当迟播,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 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 (3)药剂防治用根保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 1:40 进行种子包衣或用 10%烯唑醇乳 油20g 湿拌玉米种 100kg,堆闷24 小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效优于三唑酮。也可用种 子重量0.3 %~0.4 %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 %拌种双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7 %拌种或12.5 %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 %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 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0.7 %的50 %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 %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 %的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病害简介 一、发病症状 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 ~ 5 叶 上生1 ~ 4 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 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 ~ 7 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 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 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 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 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二、病原 Sphacelotheca reiliana(Kühn)Clint .称黍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近圆球 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 ~ 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 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 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 三、发生特点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 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 ~ 3 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 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 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 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 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 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 15 ~ 35℃,适宜侵染温度20 ~ 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 12%或高于29 %不利其发病。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