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物血红素运输通路的研究进展-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网络出版时间:2018-06-27 16:29:18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1.2035.Q1629.016.html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8, 40(7): DOI: 10.11844/cjcb.2018.07.0075
动物血红素运输通路的研究进展
张利阳 陈才勇*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 310058)
摘要 血红素作为一种含铁卟啉化合物, 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
酶等众多蛋白质的辅基。绝大多数动物自身能够合成血红素, 供给氧气运输、电子传递、信号转
导等代谢活动, 多余的血红素由血红素加氧酶降解。此外, 动物体内存在特定的分子通路负责血红
素的吸收、外排、利用及其在细胞间和组织间的转运。近年来, 研究人员利用小鼠、秀丽隐杆线
虫等模式动物, 发现了猫白血病病毒C亚型受体(feline leukemia virus subgroup C receptor, FLVCR)、
血红素感应基因1(heme responsive gene 1, HRG1)等多个血红素转运蛋白, 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感
应和检测细胞内血红素的技术。这些研究有力推动了对血红素运输通路的认识, 对深入了解细胞
物质运输及机体生命代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动物细胞血红素运输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结
了近年来出现的血红素研究技术方法并对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血红素; 稳态调控; 运输; 转运蛋白; 感应与检测
Unravelling the Mechanisms of Cellular Heme Trafficking in Animals
Zhang Liyang, Chen Caiy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Hemes are a class of porphyrin cofactors that are required for the function of many proteins in-
cluding hemoglobin, cytochromes, catalases, and peroxidases. Most animals can use glycine, succinyl CoA, and
ferrous iron as substrates to synthesize heme, while excess heme is degraded by hemeoxygenases. Cellular and or-
ganismal heme homeostasis in animals is also maintained by specific trafficking pathway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using mouse and worm as the genetic models hav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a number of heme transporters including
FLVCR and HRG1. These studies,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