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乡的船

水乡的船 ■ 黄雪琪 摆渡船 吴江境内由于河港密布,隔着河港,两岸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经常往来,这河港就成了通行往来的障碍,像平望至梅堰长达10华里的頔塘运河,原来只有梅堰一座跨頔塘运河的桥。梅堰到震泽双阳长达20华里的頔塘运河,到了双阳才有一座跨运河的桥。因此,两岸群众往来十分不便,于是便在东离梅堰10华里西离双阳20华里左右的頔塘运河杨湾港设置一个摆渡口,该渡口南接通达麻漾的杨湾港,北连穿越庙头村的318国道。 据传杨湾港渡口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离杨湾港渡口往西不到2华里,就有一个古邮亭,名叫花岗亭,花岗亭在318国道南边,离运河约100公尺有一片废墟,留下许多瓦砾,还有一口古井。原来该古邮亭有好几间房子,用作邮差和马匹歇息用的。花岗亭与杨湾港渡相距很近,当时设置渡口时就可能考虑到頔塘运河南岸群众投送邮件的需要。 杨湾港渡口在渡口北岸建有一个凉亭,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时,等候摆渡船的群众可以在凉亭里歇息,以防止雨淋日晒。杨湾港渡口两岸连接当时的梅塘村杨湾港自然村,岸边有一间小屋,北墙有一个窗户,可用于张望运河北岸的情况,该小屋不仅供摆渡人休息。还有铺位可以让渡工在夜间睡觉值班。当时,生产队里三个渡工日夜轮流摆渡。 杨湾港渡口的摆渡船,头尾部成方形,船底既平又宽,虽然该船行使时速度比较慢,却平稳安全。有了杨湾港渡口这条摆渡船,就方便了两岸的群众的往来。两岸群众摆渡往来走亲戚,乘摆渡船到镇上购买生活日用品、出售农副产品,运河南岸有一永乐寺比较出名,如今庙基本上还有一株古银杏树。运河北岸的佛教信徒,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要到永乐寺里去烧香,也要摆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庙头有一所联中,梅塘村的初中生每天来回乘摆渡船到庙头联中读书。摆渡船更可以为群众救急排难,群众若是生了病,尤其是半夜三更生了急病,如果没有摆渡船,群众摇船将病人送到平望或震泽医院要2个多小时。有了摆渡船,病人家属先打了120电话,一会儿医院120救护车就停到318国道上,运河南岸的病人只要摆过渡后即能乘上救护车,几分钟后即可进入医院急诊室进行抢救。可以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我家在运河南岸有家老亲,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天夜里亲戚的儿媳妇难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束手无策,催促我的亲戚打120电话赶快乘救护车去平望医院剖腹产。当时我的亲戚打了120电话后,将孕妇及时摆过渡这时120救护车已停在公路上,急送至平望医院,顺利进行了剖腹产,确保了母子身体都健康。在孩子满月时,我亲戚还给当时摆渡船的老杨师傅送去了红蛋和喜糖。如果没有摆渡船,用晃晃悠悠的船摇船去医院,路上要花费几个小时,大人小孩还真的生死未卜。 据村上的老人介绍,清朝时期,安徽巢湖人的枪船常在頔塘运河里横冲直闯,一次撞翻了杨湾港摆渡船,乘客都落水了,货物也都落在运河里,为此,当地群众将巢湖人撞翻摆渡船的事告到衙门,巢湖人仗着李鸿章是他们的同乡,后来这官司就不了了之了。 頔塘运河杨湾港渡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群众摆一次渡花5分钱摆渡费。当时,摆渡船上有一只小木箱,木箱有一条小口。钱投进去以后,就不能取出来,须到收工时,有生产队现金保管员将小木箱的锁打开,清点当天摆渡的现金收入,同时给渡工记工分,后来摆渡的渡工实行承包制,每月渡船需给生产队承包的摆渡费。这一制度实行没多少年,在98年春天,摆渡船经过运河中间,被一艘数百吨的大型铁驳船撞翻。当时,船上4人落水后全部救起,但是摆渡船被撞得面目全非,无法再修,从此以后,杨湾港渡口就没有了摆渡船。后来,运河北岸的凉亭,屋顶上的瓦也被揭去,不久凉亭就坍塌了,从此,杨湾港渡口就消失了。在此以前,在梅堰地区的庄西漾,宜水港和太浦河向阳渡口早已在前几年消失。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实现村村通公路,河港上的农桥也不断兴建。有了桥河港再也不能切割阻隔两岸群众的往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原先往来于吴江各个渡口的渡船也几乎全部消逝了。而渡船的作用和功能却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网船 吴江境内有无数的漾、荡、湖、河、港、溪、潭。水面多、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在吴江的水域内,以捕鱼为生的民众,俗称“网船人”,现在称之渔民。网船是渔民的家,也是生产运输工具之一。大大小小的网船分布在吴江众多的水域内,从事着各种捕鱼作业,他们把捉到的鲜鱼供应城镇和农村的市场,渔民将捕鱼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丰富了吴江城乡居民的生活。 过去,网船人都以族姓为一个小集体,在祖上流传下来的规定的水域内捕鱼。其它网船是不允许入内捕鱼的,而他们也不擅自到其它水域捕鱼。这种不成名的规矩,使渔民捕鱼能有序开展,可以避免和减少因捕鱼而发生争斗等矛盾的产生。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吴江当时有23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渔业生产大队。为了改善渔民的居住条件,在渔民的集中之地划给一定的土地,让渔民上岸盖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