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教学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美学/Chnese Ancient Aesthetic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范围:中高年级 学时数:36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查        制定单位:文艺理论教研室 制定日期:2004年4月 执笔者:王杰 教学大纲说明 教学目的 历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课程或著作,大都采用“通史式”的框架,即按时间顺序堆积材料的办法,结构庞杂,不得要领;本课程的创新在于采用“板块式”的框架,即按问题逻辑处理材料的办法,把中国美学划分为五大板块:气、易、儒、道、禅,着眼于对各家学说的宏观描述和系统把握,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上的有机联系,对核心问题一目了然。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读书指导等方法,注重建立对于中国文化和美学的通识,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直接的哲学和美学背景,深化对于文学精神的理解。授课过程充分运用文献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培养学术眼光,通晓美学背景。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印发授课提纲。 参考书目:根据内容,随堂开列。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气化美学 气感文化精神 1.士子文化:古典美学的主体条件 知识结构——“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 人生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之道,或出或处;通权达变,相机而作,待时而动;君子固穷,功成身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主体精神——超越意识:“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疏放情调:“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李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压抑心态:“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白居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闲适情趣:“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吕希哲)。浮云野鹤,草庐高卧,临渊垂钓,醉眠芳草,啸吟歌咏,幽居抚琴,“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 2.气化谐和: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 气论架构——气本观:广袤性;运动性;连续性;气化观:气化自然;气自运动;有渐为化;聚散有序;生生不息;气感观:天地共感;天道自然;文浪以次;贯通无间;一体分殊;“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乾称》) 气论抽象——“道”“气”合一的宇宙本体论;“神”“气”合一的生命本体论;“文”“气”合一的文学本体论。 气论溯源——吐纳导引的养生之气;男女媾合的阴阳之气;修身养性的浩然之气;天地运行的自然之气;魏晋时期的有无之气;两宋时期的性理之气;明清时期的本体之气; 气论说文——本体论:天地至文皆一气运化;通天下一气为文自美;“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主体论:人的形、性、情、才、思、志均由气而生;气之体分刚气、清气、粹气、厚气;养气自守之养志、养神、养胆;养气之道在主外游、主内游、主敬;作品论:理、事、情皆气之为用;辞根于气,气形于言;气充其体,体异气殊;诗体气格,神气贯注; 3.生命智慧:古老民族的文化基因 哲学形态:唯生主义的终极关怀;文化精神:无所不在的氤氲气象;生存方式:委运乘化的逍遥境界;历史过程:归真返朴的人生理想;思维特质:物我同一的观照方式。 生殖崇拜观念 美学是对生命的最高阐释,其最根本的审美观念是审生命之美,而生命的核心是性,是两性交感所体现的生命创造之美。因此,最原初的气感文化观念直接体现为生殖崇拜观念。它是从性选择经由性审美而导致的生殖器崇拜,这是原始先民审美发生的基本路径。 1.阴阳文化的生命意蕴 气分阴阳,首先即为男女之别。其最初的文化象征即性器官。 《周易·系辞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周易·彖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敦颐《太极图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静阳动,万物化生”;《淮南子·地形训》:“至阴生牝,至阳生牡”;《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云:“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画--以象女阴”。 “天地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