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简装书库 政治
外交 国际关系
中国外交史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时期 1840 1911
02
编著 王绍坊
第三节 中外反动势力对太
平天国的联合镇压
(1860—1864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随着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要求的步步退
让一再屈服,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1858年《天
津条约》的订立是这种变化的重要起点。 《天津条约》给了外国侵略者以广
泛的侵略权益,满足了他们当时对中国的全部侵略要求,因此保障这一条约
的充分实施便成为他们此后一个时期内对华政策的主要目标;而支持签订这
个条约的清朝政权使其能继续统治中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天
津条约》中的某些具体规定,实质上等于宣露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内战的意
向。例如,驻使问题,其重要含义上文中已加分析。这里只须指出一点:当
中国内战方酣,清朝政权正受到严重的震撼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和
这一在风雨飘摇中的政权建立更为 “正规化”的外交关系,这事实上就是它
们决心支持清政权的表现。此外,条约中关于内地游历和长江航行两项重要
特权的规定,都明白地附有须待内战结束后才能充分行使的条件,在这里外
国侵略者又无异宣告了他们的侵略利益已和清政府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当然,问题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太平天国怎样对待《天津条约》的问题。
所以, 《天津条约》订立后,外国侵略者急于要探明太平天国的态度。1858
年11月8日,英使额尔金在上海通商章程甫经签订的当日,即匆匆率领一支
由兵舰四艘、炮艇二艘组成的实力不小的舰队,上驶长江,名义上是为了“视
察”沿江各口岸,以便选定 《天津条约》中所规定开放的三个口岸,实际上
则是为了对太平天国进行威胁,试探太平天国对待英船航行长江的态度。太
平军对这些侵入中国内河的外国军舰,实行了正当的防卫,在南京和安庆都
先后开炮迎击,表明了他们不承认清政府所签订的 《天津条约》,也不怕外
国侵略者武力威胁。所以额尔金于1859年初返回上海后对人表示,此行对太
平军印象十分恶劣,认为太平军终必失败,其对太平军的敌意已经十分露骨。
1859年3月,英国政府在给新任公使普鲁斯的训令中,更明白地表示了准备
干涉太平天国革命的倾向。训令中说,如果清政府提出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
①
问题,他可以对这个问题予以仔细的考虑 。
但是, 《天津条约》订立后,清帝对外人的猜疑仍未消除。他接到了关
②
于额尔金上驶长江的报告,甚为不安,认为 “不滋事,必至勾通”;后来又
据报额尔金在南京和太平军有所接触,更为震动,说 “该夷已与中国议定通
③
商,忽又勾通叛逆,其包藏祸心,殊属匝测” 。1859年7月大沽冲突后,
他据负责指挥军事的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奏报,更怕 “该夷授意金陵逆匪,
④
互相勾结,使粤捻两逆,并力北来,以图牵制” 。因此,直到 《北京条约》
订立前,他对投降派大吏们,如两江总督何桂清、浙江巡抚王有龄、两淮监
运使乔松年、江苏巡抚徐有壬等所提出的 “借兵助剿”的主张,都一概予以
驳斥,认为 “断难允行”。同时,清政府在《天津条约》订立后的种种改约
① 马土: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英文版),第1 卷,第574 页。
②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32 卷,第17 页。
③ 同上书,第35 卷,第10 页。
④ 同上书,第40 卷,第38 页。
企图也使侵略者认识到,清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