灋字古文来源蠡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灋”字古文來源蠡測 (首發) 章水根 吉林大學古籍所2010級碩士研究生 《說文》中收錄了灋字古文作: A 傳抄古文中灋字有諸多形體,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1#_edn1 \o [1]其中與A相近的有: B C 出土文字材料還出現了相關的字形作: D(上博一·緇衣14) E(馬帛書·九主) F(馬王堆帛書·隸陰陽五行) G(馬王堆帛書·式法) H(曾都尹定簠) I(秦王鐘) J(璽彙3500) 經過學者們的研究,D—G可以確定與A有密切的淵源關係,都是一個序列的。對於H—J形,有的學者尚有不同的意見。H發掘者最早時釋為“灋”,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2#_edn2 \o [2]後改釋為“定”,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3#_edn3 \o [3]不少学者在引述此器時,也是稱為“曾都尹定簠”的,我們也認為此字應釋為“定”,不是“灋”字。I即秦王鐘中“競之定”的定,近董珊先生改釋為佱,即灋字古文,並把楚簡中的一些定字也改釋為佱。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4#_edn4 \o [4]I與其他金文中的“定”字唯一的區別就是在“宀”和“正”之間多了一橫,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5#_edn5 \o [5]以至於近似F形,但中山王器中“定”字既作,又作,可知I就是定字。董珊先生所提到的幾個楚簡中所謂的“佱”字,字形與D—G差別甚大,而且改釋為“佱”后,文意上也很牽強。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6#_edn6 \o [6]最早提出J與A是同一個字的是黃錫全先生,認為I與A都應該是字,從乏聲,乏灋音近。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7#_edn7 \o [7]此字下面所從是否為乏字,學術界還未達成共識,我們現在確切可知的乏字作,與J字所從也有很大的區別。鑒於以上的原因,我們不把H—J形列入我們討論的範圍。 由於在出土材料中出現了D—G特殊形體的灋字,我們知道了《說文》古文與傳抄古文是來源有據的。但灋字爲什麽要寫作此形,并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對於學者們都有什麽觀點,孟蓬生先生做了很好的歸納,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8#_edn8 \o [8]這裡就不再重複了。他們都是無一例外都是從通假的角度來考慮的,或認為這些字是乏字,或認為是從乏得聲的字,還有的認為是從百聲的字,根據音近關係,從而能夠通作灋。撇開字形不談,乏、灋音近這是沒有問題的,乏並紐葉部,灋幫紐葉部,聲同為唇音,韻皆在葉部,然而認為百聲與灋聲音近可通這是有問題的。這個觀點是《上博(一)·緇衣》H形出現后,整理者陳佩芬先生首先提出的,她認為H是從“全”從止的,“全”也就是古百字。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9#_edn9 \o [9]白于藍指出戰國文字中與“全”形近的百字,乃晉系文字中的寫法,楚文字中的百從來沒有這樣寫的。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10#_edn10 \o [10]馮勝君老師指出《上博(一)·緇衣》是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11#_edn11 \o [11]已經得到學術界的認同,齊系文字中的百字也有作“全”形的, HYPERLINK /SrcShow.asp?Src_ID=1890 \l _edn12#_edn12 \o [12]說明字形上還是有根據的。陳先生說百、灋雙聲,這是沒有問題,但兩者韻部相隔較遠,百鐸部,灋葉部(或稱盍部)。孟蓬生先生是支持陳先生之說的,認為H從百得聲,而A是從白得聲的,《集篆古文韻海》收錄了白字的傳抄古文有作、形者,正是A上部所從,並舉出了大量的材料證明灋與百、白是有可能相通的,還認為在魚部的“去”聲和在談盍部的“去”(盍)這兩系在上古或者更早的時間應該有共同的來源。 我們還是堅持比較傳統的觀點,認為這兩系來源是不同的。裘錫圭先生曾經對此有過詳細的論述,現轉述於下: 古文字字里有字,從大從口,表示把嘴張大的意思,這就是“口呿而不合的”(莊子秋水)的呿字初文,也就是離去的“去”字。張開跟離去這兩個意義顯然是有意義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