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针灸临床七讲 周立群主编.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中国针灸辨证论治的程序与思维方法 辨证论治是 中医诊疗体系 的特 点与精华 。所谓辨 证 ,就是识别疾病 的证候 ;论治 ,就是根据辨证 的结 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 病过程 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 的前提 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 的手段和方法 。从收集有关患 者发病 的症状和体征 ,到分析并作 出正确 的诊 断和治 疗 ,都必须保持辨证论治 的完整性和理法方药(穴 )的一 致性 。 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实践基础不同,中医辨证学 存在着众多的辨证方法 。目前常用的有病因辨证 、气血 辨证、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卫 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 。虽然这些辨证方法各有 其理论根据 、分证特点和适用范围,但是单用则嫌局限 不全 ,合用又有交错重叠 ,给临床与教学带来某些困难 与不便 。因此 ,中医辨证学发展迄今 ,十分必要对各种 辨证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创立一种适用于各种疾病辨证 的通用模式 。本讲拟从临床应用角度 出发,提 出中医辨 证的程序与思维方法,以供同道参考 。 第 2 页 中医辨证 的内容,可 以简单地概括为定性和定位两 个方面。 一 、定性 定性,即确定疾病的原因或性质。中医学认为,疾 病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无不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而造 成阴阳失调的原因,亦不外乎有邪气有余和正气不足两 个方面。 (一 )邪 气 有 余 邪气有余 引起 阴阳偏盛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 “邪气盛则实。”实,指邪气实,是以邪气有余为矛盾主 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反映。按阴阳失调 的病理类型分,基 本上有 阳盛热象、阴盛寒象、阳盛损 阴、阴盛损 阳、阴 阳俱盛等五种 。在 临床上 出现一系列亢盛 的、有余 的证 候 ,一般可 以由外感六淫 、内生五邪和脏腑功能失调所 产生的病理产物 ,如食积 、气滞 、水停 、痰阻和血瘀等 因素 引起 。 (二 )正气 不 足 正气不足引起阴阳偏衰 。 《素 问 通评虚 实论 》说: “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反映。按阴阳失调 的病理类型分,基 本上有 阳虚寒象、阴虚热象、阴虚阳盛 、阳虚 阴盛和 阴 阳俱虚等五种 。在 临床上 出现一系列衰弱 的、不足的证 候 ,大致可从体 内阴阳气血耗伤 ,导致气虚、血虚、阳 虚、阴虚等因素引起。 (附表 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 的限制 ,中医对 阴阳失调 第 3 页 的认识 ,不可能像西医学那样借助于仪器设备 ,而是通 过长期 的临床观察 ,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 因素 的客观条 件外,主要是根据各种疾病 临床所表现 的症状和体征 , 并联 系 自然 界 的现 象加 以推求 ,习惯 上 叫做 “审证求 因”。因此在学习与研究病 因病机时必须掌握具有定性 价值 的症状和体征 。 表 人体阴阳失调病理变化的不同类型 外感六淫 (含 内生五邪 )所引起 的主要定性症状 与体征 内生 五 邪 , 即 内风 、 内寒 、 内湿 、 内燥 、 内火 (热),是指内伤病过程 中出现的病理状态。它与六淫之 邪,即风、寒、暑、湿、燥、火 (热),引起的外感病不 同,但两者 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 ,故在此一并介绍 。 风 的主要 定性症状 与体 征 :怕风 ,出汗 ,痒 (咽喉痒、皮肤痒 ),游走性疼痛,皮疹,面 目浮肿,眩 晕 ,震颤 ,抽搐 , 口眼? 斜 ,半身不遂 ,突然 昏倒 ,舌 体颤动,脉浮缓或弦。 寒 的主要 定性症状 与体 征 :恶寒或畏寒 ,战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