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十二:课内文言文.docVIP

2015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十二:课内文言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十二:课内文言文

中考复习专题十二:课内文言文 【解题指津】 聊城中考对课内文言文的考察通常有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解释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积累一定量的常见文言实词 初中阶段实词积累量在150个左右,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1.对于古今异义变化不大的实词,可用把单音词组成双音词的方法来推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又如:“忌不自信”,这里的“自信”是两个词,是“自己”“相信”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意思。又如 “齐师伐我”,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 “齐国 ”、“军队”、“讨伐”、“我国”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 2.对于一些特殊的实词,如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我们不妨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1)词性活用。词性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如:“余”,在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中有三种意义:①《公输》中“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的“余”译为剩下,多余的;②《陈涉世家》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的“余”译为整数后表不定余数;③《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余”译为以外,其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通假字。课本中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不难整理与记忆。如:《公输》中“公输盘不说”的“说”,同“悦”,喜欢,高兴;《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同“嘱”,嘱托。 (4)古今异义词。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译为不要说,更不必说;“后遂无问津者”的“问津”译为问路。课本中,古今异义词并不是很多,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这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二、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 即考试手册中要求的六个虚词:“之”、“其”、“以”、“而”、“何”、“于”。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何”是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为什么、什么”。 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理解并牢记其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千万不要把虚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学习。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三、掌握常用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动词“是”表示,古汉语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但更多情况下古汉语常用“……者、……也”“……,……也”“……者也”等句式表判断,通常翻译为“……是……”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译:陈胜,是阳城人。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另外还用“则”“乃”“为”等这些词表判断的,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象。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译:应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2.省略句。这是文言语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指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在不同的表达情况下有省略现象.如: ①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省略 “渔人”和“山洞”,补全应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山洞)初极狭,才通人 ②问所从来 ,省略了 “渔人”,补全应为:问(渔人)所从来。 3.被动句。现代汉语多用“被”(也用“为”)表示,而古汉语则常用“于”、“为”、“见”或用“为……所……”等格式表示被动。如: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③“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4.倒装句。文言文在语意表达中,常常改变词序或句序,形成倒装句式。为了能正确翻译文言文,读懂文言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