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二氧化硅球形颗粒的制备与表征-材料学专业论文.docx

介孔二氧化硅球形颗粒的制备与表征-材料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介孔二氧化硅球形颗粒的制备与表征-材料学专业论文

武汉理工火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武汉理工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由于二氧化硅球形颗粒在光子晶体、催化剂载体、色谱填料、标准计量 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用聚合诱导胶体团聚法 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球形颗粒,并对其形成机理及制备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 在二氧化硅溶胶中,通过尿素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的缩聚反应.用聚合 诱导胶体团聚法(PICA)制备出单分散脲醛/Si02复合微球。对复合微球形 成机理的研究表明,尿素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自身聚合可以形成高分子微 球,在Si02酸性溶胶中发生聚和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齐聚物不断生 成,Si02胶体颗粒逐渐吸附在齐聚物分子链上,当聚合物链达到沉淀临界链 长时,由于相分离作用,从前驱物溶液中析出,同时Si02胶体颗粒均匀的 分布在脲醛聚合物网络中,随之沉淀出来,形成脲醛/Si02复合微球。 通过扫描电镜(SEM)、光学显微镜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如甲醛/尿素配 比R、乙醇的含量K、pH值、反应温度等对脲醛/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颗粒大 小和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H=0.3~O.8,R=l~4,水溶液中乙醇体 积含量(圪)为10%~30%时,可重复获得平均粒径约为4 Fm的单分散复 合微球。当Rl时将导致微球产生破裂,而R4时则生成凝胶状物质: 其他条件不变时,微球形貌随pH值的增大逐渐变差,最终破裂;乙醇含量 增大时,微球粒径逐渐增大:丽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颗粒逐渐长大,微球 形貌不断完善,表面逐渐平滑;反应温度的变化会得到更光滑的微球表面, 微球粒径随之增大。 对脲醛/Si02复合微球进行热处理后得到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用示差扫 描量热(DSC)/热重(TG)分析研究了脲醛/Si02复合微球的脱水、脱醇 及有机物炭化分解的过程;用氮气吸附法分析了不同pH值、热处理温度对 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变化影响;用SEM表征了不同DH 值下二氧化硅微球的形貌变化。 结果发现;二氧化硅胶体颗粒均匀分布于脲醛聚合物网络中,煅烧去除 有机模板后微球表面变粗糙,而粒径没有明显变化;pH值较小时,复合微 球中聚合物含量较大,而pH值较大时,得到复合微球结构松散,因此热处 理后的二氧化硅徽球孔容及平均孔径都较大,而在pH=0.8时,得到最小值: 武汉理工_人学碗士学位论义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变化.小于160℃时.空分布较窄,而比表面积较小,在 武汉理工_人学碗士学位论义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变化.小于160℃时.空分布较窄,而比表面积较小,在 350C时,由于有机模板的去除,微球孔结构发生突变,比表面积明显增大, 而孔径分布变宽,温度继续升高时,二氧化硅网络发生收缩,平均孔径变小 而比表面积由于有机炭化物的完全去除没有太大变化;微球中的微孔在热处 理过程中处于平衡状态,分布没有太大变化。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溶胶,球形颗粒,复合微球,微米,聚合诱导胶 体团聚,尿醛树脂,制备,表征 II 武汉理工大学I|鲥:I:学位论文ABSTRACT 武汉理工大学I|鲥:I:学位论文 ABSTRACT Silicon dioxide spherical particles are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uch as photonic crystals, catalyst supports, chromatographic packing materials and standard materials in measurement etc. In this article,micrometer SiOz spherical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polymerization—induced colloid aggregation process.Also the structures of microspheres and preparation conditions were detailed studied. The urea—formaldehyde(UF)polymer/Si02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polymerization—induced colloid aggregation(PICA)method.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composite microspheres i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at urea and formaldehyde firstly undergo acid—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to form o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