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鱼鳖逐人来中文维基百科维系知识公有地的动态过程.PDFVIP

放生鱼鳖逐人来中文维基百科维系知识公有地的动态过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生鱼鳖逐人来中文维基百科维系知识公有地的动态过程

2011 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投稿(主題論文:網路科技、社群文化與身分認同) 放生魚鱉逐人來?中文維基百科維繫知識公有地的動態過程 1 林佳萱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every single person on the planet is given free access to the sum of all human knowledge.” 一、資訊時代的「圈地運動」 近二十年,快速革新的資訊通訊科技(ICTs )帶來了深遠影響。其中一項重 要改變,是科技促成企業的新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利用網路和電訊克服地理限 制,企業僅需負擔低廉成本即可拓展原本不易觸及的區域。而另外一方面,科技 讓資訊內容以數位形式呈現、生產、散播,故使得一般大眾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簡 便地參與文化創造。挪用或改作既有的文化產品,逐漸成為網路世代再尋常不過 的體驗。 然而,許多國內外的文獻都已經明確指出,當前存在一股顯著趨勢,正逐漸 阻止一般大眾如上所述地自由創造內容。面對這股趨勢,Jame Boyle 稱之為「第 二次圈地運動(the second enclosure movement )」(Boyle 2008: 287-288 )。所謂「第 二次」,乃相對於歐洲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圈地運動,而「圈地」,則指涉了智慧財 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法律轉趨嚴格,甚至呼應利益團體所倡議的開 始漸漸擴張。由於數位科技革命既使得一般個人可能獨力複製、改作和流通作 品,也同時讓更為精確而細緻的智慧財產權執行機制得以實現(劉靜怡 2011 : 136),故如今著作權人—尤其是對市場具有龐大影響力的著作權人—可以通過行 使著作權等受法律保障的排他性專屬權利,有效保護作品,並加以封鎖,在相當 長的時間內,排除掉一般大眾自由地近用(access )、複製、傳播、改作的合法性; 甚至許多超過著作權年限、已經落於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 )的作品內容,在 1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 經過著作權人轉化為數位格式或進行編篡後,也被科技捕捉為受到保護的作品, 一般大眾想要合法地利用這些作品/資料庫,唯有負擔相當時間或金錢成本以取 得授權,方能使用。 智慧財產權與一般財產權不同之處,在於其對應對象為無形體的財產,涵蓋 諸如對商標標誌、發明專利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的專屬財產權。智慧財產權中,與 文學藝術作品有關的著作權(copyright )保護,最早可以追溯至 1710 年英國安 妮法案——過去擁有作品出版特許權利的英國出版商,於十八世紀初向由貴族組 成的英國國會強力要求立法,由法律再度保障出版商的排他性專屬權利(Lessig 2004: 85-94 ),亦即「可排他地以印刷技術複製作品」的出版權利。由於當時的 複製科技並不普及,且所費不貲,故侵害或爭奪此特許權利的情況,實際上泰半 來自出版產業的內部競爭。不過二十世紀之後,由於複製技術和數位科技的進展 飛猛迅速,科技條件已經足以讓私人自行複製作品,甚至足以讓私人複製的行為 嚴重威脅出版商/文化產業的經濟利益,因此,智慧財產權當中關於著作權的議 題才日漸引發討論。 二、第二次圈地運動的正當性來源 此處擬先暫時擱置以下問題:土地或公有地(commons )是否為「人類心智 能力所創造出的內容」之恰當隱喻。倘若如 Jame Boyle 所言,存在著一場宛若 「第二次圈地運動」的智慧財產權強化過程,則正當化這場圈佔公有土地之行動 的立場,勢必基於第二次圈地運動(行使智慧財產權等法律保障)在實然層面有 助於(一)適當且充分地利用內容資源——如資訊、知識等心智能力創造出的產 品(二)避免發生公有地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且(三)能夠避免 生產不足,維持內容資源的生產效率。 「公有地的悲劇」是由Garret Hardin 在 1968 年刊載於 Science 的論文中首 度提出的兩難困境,該文指稱當土地資源為眾人所共同擁有、無人持有排他性使 用土地的權利時,若缺乏嚴格的管理,則最終結果往往是每個個體都盡其所能地 利用公有土地,導致公有地遭到過度開發和使用,直至自然資源被消耗殆盡 (Hardin 1968 ) 。據此,支持圈佔土地或物質資源能夠避免公有地悲劇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