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红碱淖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8 页
关于红碱淖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2014年秦岭组深入神木县尔林兔镇及中鸡镇,暑期项目针对红碱淖的历史演变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展开调研。此次调查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法、文献法等调查方法深入相关政府单位、周边村民、红碱淖实地中,了解相关政府单位对红碱淖的工作、剖析农民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红碱淖实地状况及其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红碱淖 陕西 内蒙 水库 煤矿
一、调研背景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地跨陕西省神木县和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塞上明珠”之称。在维护毛乌素沙区生态安全、水资源调节、气候环境稳定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等方面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上游建设水库截水和附近开采煤矿等自然和人为原因,红碱淖湖面持续萎缩,水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
图1 陕西红碱淖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引自《陕西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2012年8月)
2014秦岭组暑期项目针对红碱淖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开展调研等保护活动。本次调研由共青团陕西省委指导,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秦岭组组织实施,从2014年7月20日抵达神木县开始正式的调研活动,到2014年8月4日结束在红碱淖附近村庄的调研。调研活动中通过深入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针对红碱淖的生态现状、保护情况、历史演变、附近居民生产生活的情况等研究方向展开调研,走访了神木县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和水利局以及红碱淖景区办等红碱淖保护相关部门,入户调查了红碱淖周边的贾家梁村和创业村等村庄,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调研报告的撰写由于时间仓促,笔者水平不够等原因,必然存在疏漏,敬请读者指正!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的方法采取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参考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实地考察:进入红碱淖景区及周边地区,对红碱淖的水位、水质和物种等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初步的考察,再结合其他调研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深入访谈:对神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水利局孙副局长、旅游局副局长、红碱淖景区办郭副主任和创业村高书记等对红碱淖的情况有深入了解的人进行深入的采访,收集原始资料。
入户访谈:寻找红碱淖保护历史老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红碱淖的具体演变过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在发放问卷的的时候,通过对不同村落居民的访谈全面具体地反映居民对保护红碱淖生态保护工程的期望和意见,了解附近村庄的生产生活。
问卷调查: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红碱淖流域内居民对红碱淖的关注情况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红碱淖的历史演变对当地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本次调查在神木县进行了预调研,在红碱淖附近的贾家梁村、创业村、壕赖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95份,其中回收78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64份,废卷14份。
文献参考:大量查阅查阅相关的资料,从神木县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旅游局、尔林兔镇政府、红碱淖生态保护办公室、红碱淖景区办等红碱淖保护相关部门了解流域情况,获取大量的原始资料,并综合网上查阅,图书馆等方式获取的文献资料加以整合分析。
三、红碱淖基本情况概述
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含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原称“红碱湿地”,后积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称“红碱淖”,“淖”(音:闹)在蒙古语里是湖泊之意,属高原性内陆湖泊。[1]
红碱淖形成于1929年,之前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1929年至40年代由于降雨丰富,红碱淖水面迅速扩大,加之此地地势低洼,形成大约3万多亩的湖面。
1954年大搞河网化,老百姓挖渠开水,周围的孙道沟河、七卜素河、营盘河、蟒盖兔河等河流都有可观的注水量,红碱淖形成了54000多亩湖面。
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年遭水灾,至1969年红碱淖一下涨到105000亩,这是红碱淖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1969年红碱淖水面已达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滋养了众多的湿地、26种国家二类保护珍禽和16种野生鱼类。其中,从2001年起,世界濒危珍禽遗鸥迁徙到此,成为动物大家庭的一员。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补水量和蒸发量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变化基本上不大,红碱淖周围大约有800块大小湿地,近年来只剩下70多块。
90年代末到2002年,由于气候变化,红碱淖补水量小于蒸发量,红碱淖水位每年大约下降10—15厘米,到2002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下降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特别是近几年水位降得很明显。
2007年,红碱淖最主要的两条补给河流上游建成两座水库截流,致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