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 言 1
前 言
从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学者一直反对将文化看作逻辑、一致、共享、
统一和静态的意义符号系统,他们坚持认为文化是一个实践活动领域,贯穿着有
目的的行为、权利关系、斗争、矛盾和变化。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文化研究注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法国社
会学的交会直接导致了文化研究中的 “动力论”或意识形态论,主要代表人物
有马尔库塞、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而推动文化动
力论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和意大利马克思文艺理论奠基人葛兰
西。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构架,它建构并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
意识,而葛兰西把文化看作是社会建构的必要方面,并把意识形态与人类的社会
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其 “文化霸权”的理论,形成了文化与实践的统一,
奠定了 “文化动力论”的基础。
根据美国文化学者克利福德 ·格尔茨的观点,在作为文化系统的意识形态的
研究中,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触及肯尼斯 ·伯克称之为的 “符号行动”的独立学
科,没有认识到社会话语修辞将个人态度转变为公众行为的重要性,或者是语言
借由词汇所包含的一种力量,因此,社会学家往往把意识形态看成是呼喊。据
此,作为一种尝试,本书以此为立论依据,主要研究反映国家、民族或区域特征
的主体文化的动力机制。
西方文化研究肇始于19世纪的人类学,并有着文学批评、社会学、大众文
化等研究的传统。大多数学者都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的几部著作
看成是西方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如理查德 ·霍尔加的 《文化的用途》(1958),
雷蒙·威廉斯的 《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以及EP汤
普逊的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1963年,霍加特创建了 “伯明翰大学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主要研究 “文化的形式、实践、机构及其社会和
社会变迁的关系”。自此,以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大本营,文化
2 文化动力论: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研究
研究逐渐从英国扩展到北美、澳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地学者也纷
纷走出学科藩篱,研究当代文化现象,形成了世界性的 “文化研究”领域。
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詹姆士 ·卡雷认为:“英国的文
化研究可以被非常容易地,可能是更为准确地描绘为意识形态研究,因为他们以
各种复杂的方式,把文化归结为意识形态。”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英国阶级
形态发生变化,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等人开始关注大众的生活,并把 “文化
研究”作为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工具。60年代初,以汤普森、霍尔为代表的 “新
左派”以 “文化研究”为理论武器,否定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和阶级决定论,
认为文化是独立、开放的领域,在建构社会现实与人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此,60年代的文化研究路子就此与早期的人类学、文学批评传统逐渐分离。
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研究注入了法兰克福
学派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并衍生了文化研究中的 “动力论”。而推动文化动力论
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和意大利马克思文艺理论奠基人葛兰西。
在他们之前,欧洲文化研究学者大多把文化看成是 “一种某个阶段特有的信仰系
统”,或 “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在阿尔都
塞看来,意识形态不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构架,通过它人
们阐释、认知、经验并生活于物质条件中。意识形态建构并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
意识。尽管个人作为主体觉得自己是独立自在的,自己在直接、自由地把握现
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被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所以阿尔都塞把
意识形态定义为 “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而葛兰西把文化看作是社会建构的必要方面,并把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实践
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其 “文化霸权”的理论,形成了文化与实践的统一,奠
定了 “文化动力论”的基础。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不是依赖政治
前 言 3
社会及其暴力机构来维持的,而是主要依靠他们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市民社
会),以及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霸权的形成需要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