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梁祝》.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梁祝》.ppt

第二讲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魅力 徐进等根据袁雪芬、范瑞娟口述改编的越剧《梁祝》共分十三场: 1、别亲 2、草桥结拜 3、托媒 4、十八相送 5、思祝下山 6、回忆 7、劝婚、访祝 8、楼台会 9、送兄 10、山伯临终 11、吊孝哭灵 12、逼嫁 13、祷墓化蝶 上海越剧院章瑞虹、陈颖演出本(1990年代) 1、草桥结拜 2、托媒 3、十八相送 4、思祝回忆(下山) 5、劝婚访祝 6、楼台会 7、山伯临终 8、逼嫁 9、祷墓化蝶 一、优雅柔美的越剧 (一)越剧的发展历程 越剧是位居京剧之后的我国戏曲的第二大剧种。 唱腔优雅柔美 表演细腻文雅 1、“前越剧”时期(1906-1941)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首次称名“越剧”。 2、“越剧改革”时期(1942-1977) 袁雪芬的越剧《祥林嫂》是越剧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本时期的代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 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傅全香、戚雅仙、竺水招、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 3、当代“新越剧”时期(1978—) 两个中心:上海、浙江 上海: 优秀剧目的“替身性”传承 如《红楼梦》 (从徐玉兰、王文娟到赵志刚等) 流派继承人的培养。 浙江: 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茅威涛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探索剧目 《陆游与唐琬》 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越剧的突出特点 1、演唱委婉优美,抒情动人 京昆演唱:以腔含情、情随腔走,腔胜于情,昆曲更甚。 越剧唱腔:以情设腔、依情行腔,腔随情转,越剧演唱音乐与人物情感表达处于水乳交融的新的平衡状态。 袁派唱腔委婉缠绵、温雅淳美,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 傅派唱腔激情洋溢、华彩艳烈,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戚派唱腔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深厚,唱来如泣如诉,不胜凄哀。 范派唱腔,是小生的老牌唱腔,吐字清晰,流畅明快,唱来质朴憨厚,韵味淳浓。 尹派唱腔是小生行当最流行的流派唱腔。尹桂芳演唱艺术深沉情真,潇洒流畅,千回百转如行云流水了无造作痕迹,书卷气醇厚,唱来情感内蕴而深沉,淳厚隽永,韵味十足。尹派传人有赵志刚、茅威涛等。 徐派唱腔激情洋溢、华丽多彩、潇洒明快、跌宕起伏,情胜于腔而情浓腔靓。 2、剧目大多是爱情婚姻题材 越剧剧目大多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其艺术表现的中心就是悲欢离合中的情感世界。 3、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越剧是以丰富优美的人情和人性感动观众的。中国戏曲舞台上,最深入、最丰满地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当推越剧。 越剧是中国独创的女性戏剧。它源自越文化,富有阴柔之气、阴柔之美。它的剧目多表现男女爱情,缠绵悱恻,男主人公也往往柔弱缠绵、多愁善感。 二、梁祝故事的演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流传很广的中国传统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另外三个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和白蛇传)。 四大传说的第一主角都是女性,主题都是讴歌纯真美好的爱情。 1、东晋——晚唐:民间传说——故事雏形 宋代张津的《四明图经》所引用的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藩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藩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故事情节就发展得更具轮廓了: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求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2、宋代——清末:文人改编——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为代表的以梁山伯为主的叙事,写梁山伯死后还显灵帮助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因此被皇帝封为“义忠神圣王”,并立庙纪念。 二是在广泛的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由文人创作的小说和传记文学作品,那是以祝英台为主的叙事,如明代冯梦龙在《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的话本中的记载。而正式在地方志中为祝英台立传的则是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 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善权山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祝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父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自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