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庆60年征文:水利6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国庆60年征文:水利6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 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 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省是中纬度过渡 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 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 了发展水利事业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 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 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牙区没有 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 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 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 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 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 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 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 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 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 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 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 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 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 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 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 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 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 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 效灌溉面积22 09万亩,其中了畀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 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 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 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 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 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 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 —1957年)
1 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 治淮动员令h 195 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 “一定要把淮 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 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 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瀝河等支流疏浚工 程以及荧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 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 河干流和支流漂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 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 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段也开 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 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 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 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 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 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 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 — 197 7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
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
水利工程。
1958年开工兴建的V畀史杭灌区,
形成了全国最
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
方公里。1966 — 1 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 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 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 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 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 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 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 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 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 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 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 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 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 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