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10年这段较长的时期,笔者有幸参加
了昭通社科界、文艺界的一系列活动。既参加了算是自己本行的教育界和文
学界的活动,同时也参加了历史界、新闻界以及彝学学会的活动。这些活
动,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并促使笔者写出了一系列的述评、探索和研
究的文章。同一时期在学习、观察社会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笔者
又写了一些文章。上述这些文章都先后发表于省内各种报刊之上,现在把这
些文章收集起来,择其要者分类编辑,成为一本书,共42编,约25多万
字。这算是对这20多年时间内自己参与社科活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
活动的一个小结。笔者的文学评论文章已于2008年成书,名为 《走进昭通
文学》,并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处基本不收入这类文章。
在编辑和准备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问自己:编辑出版这本书有什
么意义,或者说这些文章还有什么价值?恐怕这主要表明了笔者在这些社科
活动中对这些学术研究作出过的探索,表明笔者在这个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所
作出过的认真思考,而这些探索与思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绝不仅仅
属于个人,它也代表着在这段历史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思考,因此,它具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说社会价值。那么这些文章到底具有哪些社会价值
呢?我想它们多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史料价值。正是因为笔者有机会参与比较广泛的社科活动,较为
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并作出了相应的思考和评价,因此现
在和今后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这段时间昭通社科界的这些活动的
情况和探讨过的问题。有志者还可循着这些历史的足迹继续进行探索,比如
·1·
探索与思考
对昭通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透过自己的述评,读者就可获得一些轮廓的
印象和线索。又比如通过关于两次彝族文化研究活动的述评,读者可以基本
了解当前彝族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了解地方学者们提出的尚待进一步发
掘、整理、研究的极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教育,在自己的序列文章
中,读者可以窥见从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界提出 “拨乱反正”的口号以
后,语文教学和教改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路。
其二是思想价值。在这些文章中,笔者对观察到的社会问题作了认真的
思考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并非照搬照抄,人云亦云。比如对
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笔者看到了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影响下,民族文化发展
中的弱化、淡化和庸俗化等问题,并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当前的
一些赶时髦的低俗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笔者注意到了它们的精神失落和
文化失落现象,并给予了批评。自己对那些庸俗的 “行为艺术”,更是反感。
当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进入老年社会时,自己对老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需
求及其社会价值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面对这些社会问题,自己不仅提出了
问题,同时又作了理论分析,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由此可以窥见,笔者在探索这些社会问题时,都进行了一些有一定深度的思
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对于研究这些社会问题的同仁或试图解决
这些社会问题的领导或学术团体是有思想交流的意义的。而对于一些社科著
作的述评,自己不仅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而且也注意挖掘这些著作的思想
价值、历史价值,以利读者对它们的认识。
其三是借鉴的价值。笔者的研究教育和语文教学教改的那些文章,是可
以成为一个系列的。这些文章不仅有理论的阐述,而且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
的某些经验和教训。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对当前正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特别是有志于研究教育、教学和教改的同志,是具
有直接的借鉴意义的。对于任何学术研究,对于任何教育、教学和教改的具
体操作,我们都不可能从零开始。如果从零开始,缺乏对历史的了解,他们
不能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那么他们不仅有可能重蹈覆辙,而且
很难超越前人而有所建树。笔者虽然还算不上是什么教育家,但也曾获得过
·2·
序
优秀教师的称号,笔者基本上参与和记录了昭通地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30年的历程,因此笔者的这一组文章是具有承前启后的借鉴意义的。
其四是欣赏价值。笔者的这本书里还有一组古典文学和毛泽东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