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山高山生态景观带项目策划.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研究 黄岗山高山生态景观带项目策划 黄岗山—黄岗尖高山生态景观带项目策划 一、项目策划思路与原则 (一)思路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项目策划的总体思路是产品导向,重视组合, 指向科教修学、环境教育,兼顾生态休闲。具体来讲,就是依托一个“核心”、二 个“ 中心”、三大“ 品牌”、四项“条件”、五个“区域” 的本底优势,以“一带三圈六区” 的空间布局为基本框架,以“高、大、多、特、奇、幽” 的资源特色为坚实依托, 彰显“两个世界之最、三个不可替代” 的资源品位,以朱子理学自然环境观为文化 基调,融合山水生态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红色教育文化、道教修心文化充实项 目内涵,通过资源优化组,将江西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环 境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自然保护与生态经济协调发 展的典范。 2013 年前,重点发展科普教育、科研检测、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健 身和商务会展项目,重点推动规划建设对保护区发展起关键和带动作用的引领项 目;到2015 年,以沿峡谷旅游带、畲族风情等旅游景区点共同构成特色突出、 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布局和产品结构。 保护区项目可分成以下四类,不同类型的项目策划理念也有所不同: 1、传统农业:继续做强做精做细茶叶品牌,整合提升蜂蜜产业,创新发展 山地有机果蔬,适度开发林产商品。 2、环境教育:重点支持生态科普基础设施、生态科普服务设施和特定功能 区域的基本建设;建立适应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学历层次的综合性教育教学基 地;有效推进区内实体资源的品牌化、网络化、大众化的利用,解决保护区资源 供应受限与潜在需求无限的矛盾;积极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环境教育产品。 3、科学研究:积极创建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生态环境监测站、生态博物 馆等传统自然保护项目;努力申报气候变化基地、生态补偿实验基地、CDM 项 目、科学研究中心、科普实验基地等新型项目。 4、文化修学:深入挖掘生态文化、传统儒学、红色文化、军事遗址、道教 文化、民族民俗等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提升自然保护区的品味。 (二)原则 江西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1 黄岗山—黄岗尖高山生态景观带项目策划 (1)突出亮点特色,形成区域标志性名片 景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 门户”和“窗口” 的作用。充分挖掘武 夷山自然保护区在江西省的特殊地理要素,紧扣“二个中心” 即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 的中心位置;“三大风景名胜区”即:三清山、 龙虎山、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建设重大旗舰项目,兼 具特色性和可识别性,体现武夷山文化底蕴和景观空间创意,作为一种形象载体, 再现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潜力。 (2 )注重整体系统,保护区地带与周边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站在城市由面及点的角度策划重点项目,由于其规模庞大、涉及面 广,需要分阶段有序进行,整体设计规划需要保护区辖区内外的配合,保证景观、 用地功能、交通、绿地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整个城市的布局相融合。其次,保护 区生态旅游的开展,离不开当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应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生 产、生活的需要和困难,充分保障他们的利益,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参与者。 (3 )维护生态平衡,增强保护区地带的环境吸引力 为使得保护区作为城市“绿肺”价值功能得以体现,项目建设应主动维护生态 的平衡性和延续性,尊重自然、依从自然过程,强化背景,完善界面,促进市民 生活和森林等生物景观的亲和性,加强水域和陆域两大生态系统的联系和平衡。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开放环境中的生态活跃因素,串联空间绿化网络,增 加植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为强化其生态效应,可以有 效地改善环境,体现“生态”、“安全”、“舒适”三位一体,增强保护区的吸引力。 (4 )深化延续文脉,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 生态与文化真实性原则。在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仅要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韵 味,尽量减少人为加工改造的痕迹,而且应当注意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 护,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将城市的现代化建筑照搬到保护区旅游区。 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不受损害,确 保森林旅游生态与文化的真实性。 (三)方法 总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