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集 陈庚平.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金 城 集 陈赓平 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序 言 赵俪生 明年( 年)将逢陈赓平先生百岁诞辰,而今年 2003 又是先生辞世的二十年忌辰。无畏世兄从浙江台州打电 话告诉我,他花了一年工夫,已将老人家的遗著搜辑整 理,且输入电脑,已臻可以付印的程度。由于赓平先生 晚岁执教兰州大学中文系历十六年,兰州古称金城,故 将书名题曰《金城集》,嘱我撰序并题签。我已老病, 执笔维艰,但念及赓平先生生前对我的一番真挚的关注 与爱护之情,我焉敢辞?! 赓平先生是学者,纯而又纯的学者,平生不骛名 利。所以要谈赓平先生,必然要谈他的学问。旧时代的 学问,不外乎考据、义理、辞章。现在我们就按这三个 框框,来看先生的学问。考据一道是清代的显学,赓平 先生的文献积累,不比考据派逊色,但在表达上,他不 走考据派的路子,也不獭祭资料,他的学术比考据派更 豪放,更高乘。对于义理,他不但对义理的老根,即所 谓经学,有深厚的根底,就是对宋元明清的义理,如王 阳明哲学和朱熹哲学,他都了如指掌。在文章中往往提 2 金城集 及一些细微,假如不读到深处是达不到这种“顺手拈 来”的水平的。在这里还必须提到一点,即赓平先生在 这方面的倾向性是很强烈的。他深恶朱学,在文章中诋 斥不遗余力;对王学,特别是以左派王学著称的李贽 (卓吾),则予以称颂;对明代的诗坛他也有看法,他深 恶前后七子,而对公安、竟陵则较有好感。至于辞章, 除了搞诗词戏曲评论外,好像他也写写旧体诗,但因我 在这方面兴趣不大,所以他往往跟广州来讲学的一些爱 好辞章一道的学者互相交流切磋,而我则所知不多。 以上说的是赓平先生的学术风貌。至于性格,据我 多年接触所知,则是深深继承五四运动陈独秀、胡适、 钱玄同等的精神,爱做翻案文章;在感情上微显偏激, 某些方面酷似鲁迅,但显得比鲁迅敦厚些,不过于刻 薄。总之,他的学术风格与处世为人风格,两者间是很 不一致的。他处世与人无争,对人是宽厚而又宽厚。举 一个例子。 年春,我刚从河西山丹劳动一年回来, 1960 受尽摧残,折损得只剩一把骨头,正值所谓“气息奄 奄,人命危浅”之际,赓平先生拿他家里刚刚寄来的两 听罐头登门相赠。那时正是大饥饿的时代,人们在街上 抢馍馍、抢糕点的时候,赓平先生“推食食人”,这是 何等的慷爽! 肚子里的经纶,那是内在的,发之于外,就成为文 章。说到文章,那是文人们的大事,即蒲松龄所谓“吐 学士之心肝”、“通我曹之性命”的东西。赓平先生对文 序言 3 章,亦正是如此。他的文章,都是大手笔。无论是发表 在《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史学》上的篇幅稍 短的,或者是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上两三万字大篇 幅的,统统如此。有一年他写了一篇替南宋韩? 胄翻案 的文章,运用正史以外的私家著作来揭出南宋两个小皇 帝朝廷上权奸、后妃、假道学派分子互相勾结的种种黑 幕,以证明正统《宋史》是元朝时候一些假道学的徒子 徒孙们带有偏见的不公平的历史论断。陈先生是素来不 “交通王侯”的,这篇文章被当时在兰州大学讲学的中 山大学陈寂园先生所赏识,便给中大的容庚教授寄去一 份,谁知容希白先生将此文转呈郭沫若过目。郭老是何 等眼高之人,但一见此文即拍案叫绝,写信让容先生转 请赓平先生到社科院(当时称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去做研究员工作。虽然由于兰大不放未能实现,但赓平 先生“文章动公卿”的态势,则已卓然显现出来了。 赓平先生没有被划过右派,但却被拔了“白旗”, “文化大革命”时深受迫害,并跟随全系师生下放到甘 肃平凉农村劳动。据说,他的体重从 斤猛跌至 160 116 斤,可见折磨之酷。他当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