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方医话》针灸推拿篇
师训按摩经
陈志华
古人留下按摩经,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经络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络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气滞血凝病即生。肿痛有余古来理,酸麻之间气血行,
不用汤药来导引,按摩顺得手法平,手法深浅按住病,重按轻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载,酿作歌诀传後生,学者如能明此诀,疗病犹如火化冰,
庸医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术看轻。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
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
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声,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
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
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
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承扶闭结用脚踩,此穴阴股绾中央,
腿上酸麻气血降,患者不觉细参详。阳陵泉在膝外侧,振动小筋痛难当。
承山能治五脏病,伸手摸捏痛非常。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难言不要忙,
此穴能调周身气,寒火腹痛立消亡。按摩能调阴阳气,总使气血归位乡,
运妙手功胜良药,著手成春变安康,救灾济世行方便,存仁施德寿延长。
【此训为先师胡秀璋教授所传授,余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如上】
辨证定浅深,同身是法度
杨子雨
笔者素常思想,针灸取穴,据同身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之法度;针刺深浅须辨证,亦当有法度,惟吾不知。捧读《素问》,看王冰之注,茅塞顿开,原古人针刺深浅分寸,亦以患者同身寸为准。
1981年12月,有一李姓农村妇女,右前臂挛急似龙摆尾。自述去年秋收在谷场劳动汗后当风,引起右前臂阵阵抽动。每发作时,手臂向内侧抽动,不能持物,经当地治疗不效,而来诊治。据其主诉,此乃外感风邪,久而未解,致经脉失调,阴急阳缓而手臂向内侧抽动。遂选用患侧内关、小海二穴,皆按中指同身寸针入五分,得气后,挛急顿止。旁观者大惊。留针40分钟。二诊时,患者手臂挛急幅度大减。改由他人针刺,虽仍取前穴,针入寸余,但未能得气,患者挛急不止。复出针,重新刺入中指同身寸五分深时,患者得气并挛急立止。三诊时,依前法再给患者针治一次而告痊愈。仅此一案,辨证定浅深,同身是法度,得以验证。
云门与同身寸小议
李一清
云门,是经穴中二十二“门”之一。该穴定位于巨骨(锁骨)下,任脉旁开六寸,举臂取之。
云门穴乃手太阴脉气所发,主治胸中烦满、热痛、喘咳诸疾。刺法适当,屡见卓效,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甲乙经》云:“刺七分,刺太深令人逆息”。然而浅深的标准是什么?王冰强调了同身寸。《医宗金鉴》亦云:“行针以同身寸为准”。吾认为用中指同身寸是有道理的。不妨小议一下:按人体解剖,成人前胸壁的厚度约为1.3-1.7厘米,其平均值为1.5厘米;按1厘米相当于同身0.5寸,云门刺0.7寸,则等于1.4厘米。所以,同身寸法符合于同一人体组织器官解剖部位之比例关系。至今,中指同身寸法仍不失其为取穴之法度。
小议留针久暂与深浅
杨子雨
1982年,余随津门针灸名医李毓麟老师习练针灸。李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五十年,除注重辨证之外,对针刺手法尤其重视。曾口授:“针刺留针有妙用,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