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众科学启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科學傳播 源流與發展 莫季雍 國立體育大學 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共同主持人 * A. 大眾科學啟蒙 十五、十六世紀現代科學萌芽,展示實驗工具或儀器、珍禽異獸,令西方社會驚艷。 目的在炫耀探險、跨國貿易、田野研究、實驗成果,以及科學社群內的資訊與意見交流。 主要以科學家與王公貴族等極少數階層為對象。 * 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促使展示向公眾開放。為後世展覽館或博覽會之雛形。 科學展示之脈絡動機﹕ 權力的展示:暗示社會階級的存在與落差,以及特定階層對科學研究、科學知識的壟斷。 民眾須被灌輸科學知識:假定民眾既無科學知識,亦無接近權限,被貼上「智識低落」的標籤。 「赤字模式」隱然出現。 A. 大眾科學啟蒙 *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國力的提昇使歐洲各國國際競爭轉烈,科學工具與儀器對公眾展覽的角色更加顯著,功能亦趨多元。 A. 大眾科學啟蒙 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旨在宣揚國威。 1889年巴黎博覽會(Paris Exposition)興建艾菲爾鐵塔,對國民及外國人士炫耀科學與工業技術。 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各國大顯排場,竭力展現其在科學發展與工業技術之國力。 * 科學專家主導。 赤字模式思維:灌輸平民百姓科學與科技知識。 企圖達成「社會教化」與「國力展示」功能。 社會教化與國力宣揚的功能交互作用,衍生「國民對科學理解的增加,意謂國民素質的提昇,是國力的另一項指標。」 A. 大眾科學啟蒙 * B. 大眾科學普及 science popularization 科學與科技透過大眾媒介傳佈,構成大眾科學普及。 十九世紀前期,透過雜誌散佈。 1828年至1830年間,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文學定位的綜合雜誌《The Atheneaum 》科學與醫學內容顯著增加,顯示編輯興趣轉向科學新知,反映科學之社會功能轉型。 1845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 》創刊 1870年美國《Science 》創刊。 十九世紀末德國創辦《Umschau in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科學與科技調查)。 * B. 大眾科學普及 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就知道運用報紙對社會大眾傳播科學。 科學家J. G. Crowther(1899-1983)在英國《the Guardian》(衛報)長期撰寫科學報導。 印刷媒體大量出現科學寫作,多在表達對科學的禮讚;著者如曾獲普立茲獎記者John J. ONeill。 * B. 大眾科學普及 二十世紀廣播電視媒介快速發展,成為傳播科學與科技重要工具。 1948年英國BBC推出Inventors Club 1948年美國播出The Johns Hopkins Science Review 1965年英國製播科幻影集Tomorrows World 1975年WGBH製播NOVA * B. 大眾科學普及 John Dewey在1934年透過Science Education期刊主張「科學精神」,乃「能以科學態度,有邏輯且理性地處理日常事務」,倡議科學要以課堂外的時機和地點散佈給大眾。 此時科學普及的重點在提高公民素質,亦即公民在現代科技社會中理性行動的能力。 * 第二次世界大戰,科學與科技在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促發「科學致勝論」。 戰後各強國無不積極推動科學與科技發展,科學與科技對經濟與社會影響與日俱增。 各國在加速科學與科技研發同時,為避免科學與普羅大眾之間產生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政府開始扮演推手,推動正式與非正式科學教育。 美國由於核能研究引發各界環境生態保護意識,重大決策日益倚重科學評估,科學家開始介入政策決定,「科技官僚」大量出現。 B. 大眾科學普及 * 1951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在Arden House Statement會議聲明中指出,會章任務除了促進科學進步,亦包括「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對科學的重要性和以科學方法確保人類進步的認知」。 三年後,《科學》雜誌上〈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未來〉一文也提及「...應該更主動地向大眾解釋科學...」。 此時,科學家依然身負與二十世紀初期相同的社會教化任務,且多了大眾傳播媒體的加入與協力。 B. 大眾科學普及 * B. 大眾科學普及 國家力量主導大型科學計畫的世代,同時講求大眾科學普及。 早期仍依賴科學家的主動投身參與 科學與科技快速影響政治、經濟與社會 依「赤字模式」灌輸社會大眾科學知識 使用大眾傳播媒體促成對社會的科學普及 針對社會一般大眾之科學傳播「市場」形成 * B. 大眾科學普及 大眾傳播媒體亦造成科學與傳播的緊張,甚至對立。 原因一:科學與傳播專門領域之差異。 原因二:媒體的科學內容未臻精

文档评论(0)

zcb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