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客觀標準化不動產估價之可行性分析
─市場比較法應用於大量估價
∗ ∗∗ ***
龔永香 張金鶚 江穎慧
摘要
市場比較法估價過程需要經比較、分析及調整三階段,而估價師於個別估價
應用中因缺乏標準化依據,造成估價過程常被質疑過於主觀且偏重經驗法則,導
致估價結果產生因人而異現象。Todora and Whiterell (2002 )提出自動化市場比
較法概念,但沒有進行實證探討,本文則依理論推導建立大量估價模型,進行實
證分析。本文運用估價師進行市場比較法行為邏輯,在選取比較案例階段採用明
科斯基距離( Minkowski metric )概念,並結合特徵價格理論,建立大量樣本的
客觀標準化估價模型。藉由此模型分析,估價師不需要主觀預測,可改善過去估
價結果不一致情形,並達到大量估價目的。
在實證方法上,選取階段乃透過特徵價格模型中的標準化 β係數算出明科斯
基距離,作為選取可比較標的之依據;在調整階段以模型中的 β係數作為調整的
依據;在權重階段則是接著前一調整階段之調整比例作為權重依據,將此三步驟
以程式撰寫成一標準化程序建立本研究之客觀標準化估價模型。經實證結果發
現,以隨機抽樣三十次進行重覆試驗觀察模型整體準確度的情形,其平均絕對百
分比誤差為 15.48% ,標準差為0.0066 ;落在正負 10%與 20%的命中率分別為
41.82%與 71.65% ,而其標準差分別為0.0268 與 0.0229 。整體而言其準確度達一
定水準,且具相當穩定程度,顯示透過標準化市場比較法進行大量估價是可行的。
關鍵字:不動產估價、市場比較法、比較標的選取、大量估價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E-mail:nccu.edu.tw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E-mail: jachang@nccu.edu.tw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E-mail: yinghui@nccu.edu.tw
1
一、前言
市場比較法是不動產估價三種主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最被估價師實務上普遍
應用。Hatzichristos and French (2003 )指出,市場比較法是最廣泛被接受的一個
方法,林英彥(2003 )亦指出,市場比較法是在瞭解與對象不動產相類似之不動
產交易價格時,可以適用的方法,且以市場實際之交易價格為評價基準,故較具
說服力,為普遍採用之重要估價方法。此外,同一供需圈衍申出的替代原則為市
場比較法之重要概念,林英彥( 2003 )認為市場比較法的進行須在近鄰地區或同
一供需圈內之類似地區中,選取與對象不動產相類似的已交易不動產。
不動產估價技術規則(以下簡稱技術規則)為不動產估價師執行估價之重要
規範,依據技術規則內容市場比較法進行程序主要可分為三階段,首先為「可比
較標的之選擇」階段,歸納規則條文內容 1 ,其選取的基準為比較標的條件、價
格種類、使用性質與使用分區管制,位於同一供需圈之近鄰地區或類似地區,且
價格日期接近者。而 Gau 、 Lai and Wang (1992)對Vandell (1991)方法加以
改變,以變異係數(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最小化的方式呈現,然而其運算過
程十分複雜。 Isakson (1986)、Kang and Reichert (1991)、Todora and Whiterell
(2002 )與 Hatzichristos and French (2003 )均利用距離的概念去建立比較案例
與勘估標的之間的可比較性,並作為選取可比較標的標準。估價師實際進行選取
可比較標的乃取決於估價師蒐集的可比較標的情形,故若無可使用且大量的比較
標的資料,或是像國外文獻一樣建立客觀的標準的話,可能會導致可比較標的選
擇上的偏誤,而導致估價結果不準確。
第二個階段為「可比較標的與勘估標的之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