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A春 秋 菊 月 梅B萧瑟 高洁 傲然 生机勃勃 惆怅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诗词填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木叶”林庚(1910—2006)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作者介绍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照浦( )褒( )奖 灼灼( )亭皋( )寒砧( ) 涔( )阳 万应锭( )言筌( ) 窸窣( )迢( )远 庾( )信 橘徕()冉冉()陆厥() 柳恽()桅()杆 潜力( )niǎopǔbāozhuógāozhēncéndìngquánxī sūtiáoyǔláirǎnjuéyùnwéi qián2.词语理解 袅袅—— 灼灼—— 寒砧—— 迢远—— 亭皋——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明亮鲜艳的样子。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遥远。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 相去无几——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秋的气息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发现问题)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分析问题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全文思 路 分析问题(4—6)总结全文 (7)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2、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叶”“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暗示性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空阔)树满树的叶子浓阴浓绿水分很充足木头木料、木板树干木落叶秋天微黄干燥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木 叶 的特征场合: 秋天叶落情感: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总结: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7、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腾讯视频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doc VIP
- 《探索生命奥秘:抗衰老科学探究》课件.ppt VIP
- 邮轮餐饮服务与管理 课件 1.3 餐饮部组织结构及主要岗位职责.pptx
- 数字孪生水利构建技术与应用实践方案(29页 PPT).pptx VIP
-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学课件全集(858张).ppt VIP
- 17.对比敏感度检查课件.pptx VIP
- 邮轮餐饮服务与管理 课件 1.2 邮轮餐饮经营的特点.pptx
- 邮轮餐饮服务与管理 课件 1.1 认识邮轮餐饮.pptx
-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pdf VIP
- 最全面解读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