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沟通世纪转折期中国文艺潮 王一川著.pdfVIP

杂语沟通世纪转折期中国文艺潮 王一川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王 一 川 著 世 纪 转 折 期 中 国 文 艺 潮 王一川四川沐川人 ,1959年2月生。现为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 中心副主任 、中 文系教授 。曾下乡插 队 ,做代课教师,随 后于1982、1984、1988年先后在四川大学、 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 位 、硕 士 学位 和博士学位 。1988-1989年 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9年任 加拿大 多伦 多大学东亚系访 问教授。主要 研究兴趣为文艺美学理论及 中国现代性与 文艺状况 。就现代 中国美学 、文学、及电 影和审美文化 问题发表过一些理论及批评 文字,著有 《意义的瞬间生成》 (1988)、 《审美体验论》 (1992)、 《语言的胜境》 (1993)、 《语言乌托邦》 (1994)、 《中国 现代卡里斯马典型》 (1994)、 《走向修辞 论 美 学 》 (1997) 、 《通 向本 文 之路》 (1997)、 《中国形象诗学》 (1998)、 《张 艺谋神话的终结》 (1998)、 《汉语形象美 学引论》 (1999)。 金元浦 大化流行,阴阳衍变。我们正跨进一个人类历 史上全新的文化的世纪。 奇思穿云,文涛裂岸。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前所 未有的多元文化的创造的世纪。 大化弄人。当我们历尽艰苦厘定文学的审美内 涵、文本核心、语言本体的时候,文学自身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它迫不及待地跨越边界、扩展容量, 并迅速转化。 文 学 以一种不容分说 的姿态走 向了文化。 文学批评 因而也不 由分说地进入文化批评。 短短二三十年,文化的媒体发生了多次革命性 变革。从纸媒质革命、无线广播媒质革命、电视媒 质革命,直到今天的多媒体互联网革命,文学与其 他文化类型的联通和融合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革。文学与电视 (电视剧、电视小品、电视散文)、 文学与 电影、文学与通俗歌 曲、文学与互联 网艺 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文学与传播、文学与科 技、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流通,你 中有我,我中有 你。 文学在萎缩,文学在沉迷…… 文 学 又 在 扩 张 , 文 学 又 在 疯 狂 … … 面对 当代文化的巨大变革,有人欢呼雀跃,欣 然迎纳,视之为新世纪的福音。 面对 当代文化的巨大变革,也有人忧心如焚, 极力排斥,视之为妖孽鬼魅 。 然而,不管当代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巨变是 恶魔还是福 音,它都是20世纪冷战结束后人类最 重大 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存在改变 了我们的生 活。它与这一阶段的人类最重大的变革,如经济全 球化 、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 、高科技与互联 网、新经济浪潮与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的存在是形构当代社会体系与生活实践甚至 制度构架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或视而不 见。 但在理论研究领域,当代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 却一直被正统文艺学或文化学特别是传统的学院研 究放逐在理论的边缘,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低俗文艺形式,不具备理论研究的价值。或者囿于 传统的学科划分和原有的学科界限,固守文学种类 与体裁的藩篱,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当代文 学在实践 中已大大突破原有的边界,向综合的交叉 的新的文艺 /文化方式推进。它与其他文艺形式和 现代传媒结合,创造出了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文艺 的新的文类与体裁,也借助现代高科技,创造出了 新的更为普遍的传播方式。同时,电视文艺、大众 音像、流行歌曲、综艺报刊文化和网络多媒体文艺 等大众文艺形式实际上己占据当代文学 /文化的重 要地位,在现实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代批 评必须对此作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以回答现实 提出的问题。 大化造势。如果说 中国20世纪初叶经历的新 文化运动实现 了中国文化的新旧置换,是一场具有 中国历史意义的文化本体革命;那么,以电子媒质 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的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使 人类具有 了崭新的现代文化,实现了文化本体的更 新发展和创新扩容,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最伟大 的文化革命。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 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 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