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苏轼卷-(宋)苏轼著王彬主编徐秀珊注释.pdfVIP

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苏轼卷-(宋)苏轼著王彬主编徐秀珊注释.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出版说 明 中国古代的散文,如果从大的角度分解,只有古文和骈文 两种。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以及对其模仿的文章。所谓骈文便 是骈体文,自魏晋至唐代流行于文坛,乃至影响公事文件。因 为流行于时,故称今文。古文便是相对于今文的对应名称。作 为骈文,在古文家看来,有两个弊病。一个是过于注重形式,注 重声律与对仗,不能自由地抒发思想;再一个是脱离了道统。故 而要以古文来校正。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次古文运动,一次是唐,一次是宋。 唐的古文运动是校正骈文;宋的新古文运动是校正骈文的余波, 从 而 使 古 文 成 为 中 国文 坛 的主 流 ,直 至 封 建礼会解体 。 无论是唐还是宋的古文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宗 旨,或者说 是特色也未尝不可。一是推崇先秦两汉的文章,提倡一种 自然 流畅的散体文字。再是强调道统,文以载道。这对于骈文而言, 或许是一个进步,但提倡先秦两汉的文风和道统,无论在语言 还是思想上都必然落后于时代的进展,故而到了 “五四”,便自 然消解了。当然,这是后话。从历史的角度看,唐与宋的古文 运动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先秦两汉以后的又一个散文高 峰 ,当时 的许 多作 品至今仍为有 志于文 的人们视若拱璧 。 作为这两次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唐有韩愈,柳宗元。在 宋 有 欧 阳修 、王 安石 、苏洵 、 曾巩 、苏轼 与苏辙 。后人 简称 为 “唐宋 八大家 ”。这称号始见于 明中叶茅坤所编 的 《唐宋八大家 文钞 》 。而 究其渊源 则更早一些 。明初 的朱右 曾便编过一本 《八 先生文集 》 ,把韩 、柳 、欧、王 、 曾、三苏 的文章汇集在 内。 自 此 , 以唐宋 八大家合集 的读 本 ,便盛 行海 内,绵延 不绝而 为人 们所 乐道 。 基 于此 ,我们选 编 了这套 《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 目的只有 一个 ,依然 是为有志于文者提供一点可资借鉴 的读本 , 但 愿大家 喜欢 。 王 彬 19 9 7 年 1 月 1 日 苏轼小传 徐 秀 珊 苏轼 (1036—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 自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苏轼 出身的家庭文化氛 围渊厚。其父苏洵,其母程 氏都有 很好的文化修养 。幼承家教 ,为他 日后步入仕途与文学创作奠 定了良好基础。 嘉祐元年 (1056)三月,苏洵带着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次 年 ,苏轼兄弟 同科进士及 第 。四月,因母丧 回蜀 。嘉祐 四年 (1059),服丧期满,苏轼又同父亲、弟弟赴京。不久,苏轼被 任命为河南福 昌县 (今河南伊阳西 )主簿。主簿是佐领知县典 领文书的九 品文官。但苏轼并未赴任 ,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 了秘阁的制科考试,与苏辙 同 “入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 书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判官,以京官的身份充任州府签判,职 位显著提高了。 到 了英宗治平二年 (1065)正月,苏轼任满还朝。次年苏 洵 病 故 , 于 是 苏 轼 又 回到 四川 居 丧 ,直 到 神 宗 熙 宁 二 年 (1069)二月,丧满才返 回京师。这时,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因政见不合,苏轼请求外调。四年 (1071),苏轼被派到杭州任 通判。此后,直到元丰二年 (1079)苏轼又先后在密州、徐州、 湖州做地方官。苏轼为官清廉,在密州做知州时,因官俸减少, 他与通守刘廷式循古城废圃 “求杞菊食之”。因为唐代诗人陆龟 蒙写过 《杞菊赋》,苏轼也效法他,同样写一篇,名之 《后杞菊 赋》。苏轼对百姓是爱惜的,熙宁十年 (1077)他调任徐州,那 一年黄河决 口,苏轼 “庐于城上”,亲率军 民防洪,徐州得以保 全 。 不 久 , 苏 轼 又 调 到 湖 州 , 厄 运 也 就 来 了。元 丰 二 年 (1079)苏轼因 《湖州谢上表》和几首诗,被变法派 中的新进官 僚指摘出来,认为讥讽新政,将他逮入京师,关押在御史台。后 经多方营救,方被释放,被谪贬到黄州,责受黄州团练副使,本 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判。在黄州期 间,苏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