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华侨中学张劲辉编辑化学反应原理疑难问题整理专题一福建.DOC

长乐华侨中学张劲辉编辑化学反应原理疑难问题整理专题一福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乐华侨中学 张劲辉编辑 PAGE PAGE 1 联系: HYPERLINK mailto:c3h3zjh@163.com c3h3zjh@163.com,QQ:328818073 化学反应原理疑难问题整理(专题一) 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张劲辉(35200) 高二上学期许多学校开始上选修4,平时教学中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虽然是非常小的知识点,但我们一线教学要面对,无法回避。下面列出一些我自己碰到的问题以及个人的处理方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所涉及的许多材料引用自资料、书籍、网络等,没有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引入焓的概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何要引入焓的概念,是化学反应热的教学中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问题。之所以产生困惑,是因为学生已有“热量”这一前概念,即体系间由于温差导致的能量转化所传递的能量:Q= C·m·△T。而反应热热量的一种,为何在课程标准中要引入焓变ΔH来表示?ΔH与Q有和不同? 焓是经典热力学体系中的一个能量参数,表达式为:H=U+PV。其物理意义是指体系所具有的内能和压力势能之和。因此,在恒温和恒压条件下若进行能量交换(此时V≠0,PV项有意义),它就代表体系具有的全部热能;如果是在恒温和恒容条件下(此时PV=0),那么体系具有的全部热能就是体系的内能U。可见,焓作为热能是体系状态的一种性质。就象机械能是运动状态的一个性质参数一样。当体系的状态确定后,状态性质就是确定的。正因为如此,经典热力学在研究体系变化前后两个状态之间的能量变化时,可以通过两个状态之间的热能差得到,而无需考虑体系变化经过了什么过程。因此,经典热力学研究和得到的结论,都建立在对状态性质的应用上。如果不是状态性质,自然不符合经典热力学结论的条件。 焓H是体系状态的性质,焓变ΔH也自然是状态的性质。但热量Q却不是,它是过程中由于温差传递的热量值,必须伴随过程变化才具有。热量与焓变虽然数值上可能相同,但概念之间却有差别,物理意义完全不同。就像势能差可以转化于做功,但有势能差并不代表一定有做功。此外,热能传递过程的条件不同,热量表示也不一样:在恒温恒压条件下Q =ΔH;而在恒温恒容条件下,热量就表现为内能差Q =ΔU。 因此,引入焓变ΔH来表示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热,而不用Q,规范了经典热力学概念的严谨性,为教材后续的盖斯定律等热力学理论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厘清以下概念间的区别: ①焓变是反应热,但不能说反应热就是焓变。只有当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才叫做焓变Qp =ΔH 。比如,鲁科版“资料在线”和苏教版“活动与探究”都引用了弹式量热计测定物质燃烧热的拓展知识,有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该实验结果就是ΔH。其实,它是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测定的,只是恒容燃烧反应的反应热QC= ΔU,要得到ΔH还需要经过换算而获得的:ΔH = ΔU + P外V = QC +ΔnRT。 ②反应的热量Q是实际伴随反应以热形式体现的能量值,而焓变则仅仅表示两个状态之间的热能差值。焓变可以转化成热量,但并不代表它一定是热量。盖斯定律的推导正是基于此。在反应设计上可以抛开反应是否会真实发生的考虑,仅仅强调变化状态之间的逻辑合理性即可。由此可见,盖斯定律显然不能用过程函数Q来推导,这是新教材引入焓的概念在教材设计上的科学性考虑。 二、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表达方式 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反应热表示为ΔH=-Q kJ·mol-1?? ②燃烧热表示为Q kJ·mol-1或-?Q kJ·mol-1?或ΔH=-Q kJ·mol-1????? ③中和热表示为57.3kJ·mol-1或-57.3kJ·mol-1或ΔH=-57.3 kJ·mol-1?。 例如: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1或—285.8kJ·mol-1或ΔH=-285.8kJ·mol-1,我们许多老师认为因为燃烧热是放热的,一般表示成285.8 kJ·mol-1,其实也可以表示 成-285.8 kJ·mol-1 这些要求在2006年高考天津卷,2008年宁夏高考卷中有体现。 (2006年高考天津)13.已知反应:①101kPa时,2C(s)+O2(g)=2CO(g);△H=-221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1);△H=-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57.3kJ热量 (2008年宁夏高考)13.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