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从事地理专题研究-第52届国立暨县(市)公私立高级中等学校.doc

中学生如何从事地理专题研究-第52届国立暨县(市)公私立高级中等学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如何从事地理专题研究-第52届国立暨县(市)公私立高级中等学校.doc

中學生應如何進行地理專題探究活動? 胡金印* Chin-yin Hu r4029@ 摘 要 由於中學生在地理科的獨立探究學習有其特別意義,故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中學生欲從事地理專題探究時參考用。中學生進行地理專題探究的主要步驟可分為:1、認識科學的探究途徑;2、認識地理學的探究觀點與原則;3、決定探究題目與選定範圍;4、認識主題相關知識與擬定探究計劃;5、蒐集資料;6、分析資料;7、展現資料;8、撰寫報告;9、成果發表共九大步驟。探究過程雖難免會遭遇到困難,但是假如能認識到探究過程不僅可以增廣視野、增進知識,還可以訓練探究技能、培養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增進人際關係感情等多種效益的話,盡量努力去克服困難,辛苦工作,堅持到底,最後報告成果出來時的成就感是言語無法形容的。只要中學生注意到善於利用時間;全心投入;虛心地多請教專家學者;依循上述地理專題探究的主要步驟,必有豐富的收獲! 關鍵詞:中學生、地理探究、獨立學習 *高雄市立高雄中學教師。 壹、前言 台灣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多偏重於認知知識的灌輸,但是因為「從做中學」、「學習如何學習」、「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吃」的技能學習更有意義,所以最近已開始趨向認知、技能與情意並重的多元教學方式。最近,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Americam Geographical Society著,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1-306)與荷蘭高級中學普通教育之新地理課程也強調以技能為主的獨立探究學習(Leon Vankam Henk Ankone 撰,胡金印譯,1998:137-144)。再者,世界地理聯合會(I.G.U.)下的地理教育委員會(C.G.E.)每兩年辦一次國際高中生地理競賽活動 (胡金印,2002:191-214);台灣的中國地理學會也於2002年開始舉辦第一屆高中生地理奧林匹亞競賽活動,目的均是鼓勵對地理學科探究有興趣的中學生多多培養獨立探究的能力,提供觀摩的發展環境,表揚其地理探究的潛能。又台灣的大學申請入學制度也為有特殊才能優越表現的高中生提供有利升學的管道。以上均表示中學生在地理科的獨立探究學習有其意義,愈來愈被重視;發展地理技能是必要的,因為它使學生能觀察出地表現象的類型、關聯和空間秩序(Americam Geographical Society著,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31)。但目前國內有關介紹中學生如何從事地理專題探究的文章並不多,只有在高三選修才有此課程;但一般而言,高三學生因準備升學關係,較無時間從事獨立探究活動,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提供高中生,尤其高一、二年級學生或國中生,欲從事地理專題探究時參考用。 貳、中學生進行地理專題探究的步驟 一、認識科學的探究途徑 地理學家的探究途徑和一般科學家的探究途徑一樣,也是依循一般科學方法的途徑來進行探究。所謂科學探究就是依循著科學化的探究方法與系統化的步驟來尋求問題解答的歷程。一般如按其得到結論的推演過程,可分為歸納法與演譯法;如按其處理的資料性質,可分為量化探究與質性探究二種。 (一)歸納與演譯探究:地理學探究的目的是在對某一地理現象作描述,並且尋求對本質或現象的合理解釋,建立原則,進而能對此一現象的未來發展作評估與預測。由於地理學常採行實證的科學方法,是一種經驗科學,因此許多地理學理論和模式的創立,往往須經過系統的觀察和批判性的驗證,才能成為地理知識;所以在探究設計上常利用資料的匯集歸納(Induction)和假說的邏輯演繹(Deduction)來驗證理論,見圖1,其性質比較見表1(鄧國雄,2001a:9-10)。 事實發現的探究途徑類似上述的歸納法。地理學家透過地理現象的實際觀察,或利用地圖、相片與文字的解讀,來描述和解釋「在何處發現了什麼東西」,然後從觀察到的各種地理事實與現象中,以歸納的方式來尋找相關性,進而發展出總括性的概念,這些概念可以組成地理的原理原則。原理原則再經過充分的證據支持,則可以建構成出一套理論或模式,這是一種獲得地理知識最基本的方式。 表1 歸納法與演繹法比較 探究方法 定義 概念 範例 歸納法 組合各明確且特定的單項概念,求出其關聯性而歸結出一個總括性的概念 現象觀察→綜合歸納→導出理論 觀察人口流動現象: (1)經濟繁榮的城市人口移出率不高。 (2)經濟衰退的鄉村人口移出率很高。 →綜合歸納出:「貧窮」可能是造成人口移出的主要因素。 →導出人口推拉理論:鄉村多貧窮,形成人口移入的「推力」;城市因就業機會多,經濟發達,形成人口移入的「拉力」。 演繹法 由較總括性的概念推演出一個明確、特定且有關聯的單項概念 引用理論→演繹推論→現象驗證 引用地震發生理論: (1)地震是地殼受外力擠壓而產生的震動。 (2)板塊碰撞帶因地殼受碰撞而擠壓,容易發生地震。 →演繹邏輯:臺灣位於板塊碰撞帶,地震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