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人教版必修2]
3.“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相照应,使文章思路清晰;但主要作用还是以静写动,用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颇不宁静”。此时,家中妻儿已睡,什么声息也没有,但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并未因夜游荷塘而消除。 这一句以环境的宁静反衬心境的不宁静,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看似平淡,实则余味无穷。 4.《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全篇在宁静与不宁静的心情隐曲变化中,传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欲超脱而不得的复杂感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是他所构造的、他心中所渴望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真正自由的艺术世界。文中提到的“眠歌”、“妻已睡熟好久”、“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使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隐约而朦胧,营造了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这“梦”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这里有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的自由,也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 尽管他现在被动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时代中心的“热闹”与“群居”。朱自清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还在“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对比中,“我”的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又不宁静,深切而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也应看到朱自清的内心矛盾不同于鲁迅的“大憎”与“大爱”,而是具有“平和”的特点。这里所显示出的是一种有节制的、含蓄的情感,这是我国传统的“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浸润的结果。 (四)概括主旨 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感受到了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但心中仍然摆脱不开现实带给自己的淡淡哀愁。作者以此抒发了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五)鉴赏艺术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情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东西。作者借外在的景物把感情抒发出来,那感情就必须融入具体的客观之物。作者这样选择适宜的事物来表现感情就叫寓情于景,而情与景的交错出现、互为蕴涵则是交融。本文中的一切景物无不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与难得的、片刻的、淡淡的喜悦之中。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赞美中获得片刻逍遥的喜悦与难以排遣的忧愁,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借助优美景物恰当地表现出来的。所以在写作上我们可以多尝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运用贴切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通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第④、⑤段充分体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用心观察,用心体验,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联想,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给读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象,抒写了初到荷塘时暂时得到超脱的喜悦之情。如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展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轻盈的姿态;写“荷花”为“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展示了荷花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写“荷波”“像闪电般”转瞬即逝,给人的心灵“一丝的颤动”,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惊喜和愉悦;写流水,脉脉含情,具有无限的魅力。 本文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通感即用一种感觉来描写另一种感觉,从而增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形象感。如作者将“缕缕清香”的嗅觉,写成是“渺茫的歌声”的听觉;又将对塘中“并不均匀”的月色的视觉,写成是“和谐的旋律”的听觉等等。这些通感手法的恰当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诗情画意。 贴切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通感是我们在写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正确、恰当地运用好这些修辞手法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答案】 C(A.风流:①指跟男女爱情有关的,②英俊杰出的;B.颜色:①面貌,②姿色;C.圆月;D.光景:①情景,②时光景物。) 2.下面对引用《采莲赋》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梁元帝《采莲赋》描写采莲女的诗句,渲染妖童媛女嬉戏、喧闹的情景,以此映衬荷塘的静谧。 B.在气氛上是化“静”为“动”,在抒情上又是以“动”写“静”。 C.诗人在荷塘独步的“静”中,让自己的心潮自由地卷动,展开对江南生涯深情缱绻的思恋和对未来的朦胧追求。从而把乐章逐步引向高潮。 D.《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 B(在气氛上是化“动”为“静”,在抒情上是以“静”写“动”。) 3.对文章第6自然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了树的连绵成片,高低错落。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荷塘周围的树,是为了写出荷塘如梦的氛围。 B.“重重”和“阴阴”写出笼罩着的沉郁的气氛。 C.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地描绘了重重围住荷塘的树木、从树隙里漏出来的月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5.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5.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9课《赤壁赋》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七课《诗三首》短歌行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七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三单元 10.游褒禅山记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2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再别康桥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人教版必修1).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4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3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5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6 (人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1.2 故都的秋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8 (人教版必修2).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