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依托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光子技术研究院、光电工程系、生物材料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物载体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基因药物国家工程中心和教育部人工器官与材料工程中心等相关的科研机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我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主要依托单位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是1984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侨办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机构,也是暨南大学从事生物材料与医学物理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也是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攀峰重点学科。该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工程中心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二个。科研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健全。近五年来本学科有3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及市级奖励;获得授权专利50多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团队项目等1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出版9部专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1区文章30多篇,获得省优博论文3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科研实力。
本学科不仅具有上述多个重点实验室(中心),有相关研究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还拥有多个产业开发中心如生物医学工程中试基地、企业博士后实践基地等,同时拥有生物材料测试分析平台,已经形成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硕、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物材料药物载体、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医疗器械、生物信息学等方向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生物医学工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显著,通过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直接运作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产业,如开办了暨南大学暨华有限公司生产血透机、开办了三瑞公司生产各种监护系统等,徐国风教授通过技术入股,孵化了上市公司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广东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与多家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博士后提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的培养条件。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有中澳生物医学工程和量化健康技术联合科研中心,为博士后搭建了国际合作的平台。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涵盖理、工、医多门学科,并有附属医院6个。经过长期的磨合,各学科有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个横跨理、工、医的交叉学科,更具备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环境与条件优势。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拥有两个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涵盖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光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
师资队伍方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研人员7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人,教授36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总人数90%以上。
申请进站者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获
得博士学位后的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研究方向及主要合作导师
设站学科
专业方向
合作导师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薛巍、汤顺清、敖宁建、刘宗华、戴箭
李丹、廖化新、陈填烽、黄亚东、刘春元、高庆生、谭绍早、杨培慧、孟建新、袁定胜、欧阳建明
李卫、周长忍、李红、屠美、曾戎、焦延鹏、李立华、容建华、金卫红
生物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关柏鸥、李向平、李朝晖、曹耀宇、冯新焕、郭团、周常河
陈星旦、陈振强、汪勇、潘涛、钟金钢、张军、张圭
联系人:俞思明 博士 电话:020邮 箱:417671038@ 邮编:510632
单位名称: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系)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第二理工楼214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