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的民间艺术
(下)
武汉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曲艺,还有一批手工艺术品。武汉拥有京剧、汉剧、楚剧、歌舞剧、话剧、杂技、说唱、交响乐、儿艺等九个专业艺术团体。汉剧、楚剧是“楚风汉韵”的武汉地方戏曲剧种,杂技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曾任第一至五届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夏菊花女士即出自武汉杂技团,武汉国际杂技节已成为世界杂技的“东方赛场”。汉锣、汉绣、武汉绢花、黄陂泥塑,都是海内外闻名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汉 锣
汉锣,泛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器,与苏锣、秦锣、京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锣”。
承载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汉锣,沐浴着着巫风楚雨,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自有一套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工序,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技法,锻出的锣片圆、平、正、上劲,锤迹排列有序,分布均匀,呈鱼鳞状;套出的钹,顶正头圆,大小一致。打击场景极富色彩性和节奏性,是楚地民间“插秧锣鼓”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乐器之一。
汉锣以品种齐全、发音宏亮、圆润集中、起手灵活、吃槌省力、能定调门而驰名中外。它适应性极强,既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的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行销亚、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早在乾隆年间,汉口长堤街就有制铜作坊。随若铜响器的兴旺,长堤街出现了一条“打铜街”。到19世纪末,武汉锣匠多达300余人。1909年,学徒出身的高青庵创办的“高洪太锣场(今武汉锣厂),是武汉著名的老字号。”高洪太”选料上乘,制作考究,其制锣工序多达37道,能根据演员的嗓音,定出恰当的音调。当时,国内许多戏班名角,都派乐师来厂定音购买。当年汉口有民谚云:“买药要买叶开泰,买伞要买苏恒泰;买锣要买高洪太。”
(老字号“高洪太” 图:萧继石)
如果你有幸欣赏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合,那么你将能听到“高洪太”铜锣的声音。铜锣已成为西洋交响乐团惟一必备的中国民族乐器。在国外,用“高洪太”铜锣的,不只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
“高洪太”铜锣,以音质纯正、发音宏亮,起手灵活,槌抄省力而驰名中外。1979年应柏林交响乐团之请特制的大抄锣,直径为135厘米,被誉称为“世界钢锣之王”。1985年又制作两面直径为142厘米的大抄锣,每面重达60多公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抄锣。其中一面东渡日本,与世界上最大的鼓相匹配,另一面留厂供人们参观。
这几面大抄锣发音如春雷滚动,气势磅礴,尾音悠长而浑厚,能最好地烘托出乐曲雄浑的音响效果。一些外国的著名乐团都以能得到这种大抄锣而感到荣幸。另有“虎音锣”能发“拱”、“水”两种音响,时而如猛虎长啸,时而如溪泉淙淙。目前,武汉锣厂共生产锣、钹、镲、铃、钟、板、饶七大类133种规格的60余种铜响器,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汉 绣
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生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刺绣品已远销至西域,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中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月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及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及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大类:生活用品类,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
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第二类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重放光华。20世纪80年代,汉锈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10多个品种。
(图:汉绣作品)
洪湖汉绣
洪湖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