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自 序
近年来,也许因为临近了人生迟暮,我一直想把涉及学术的文章
结集出版。对我来说这是件要紧的大事。因为与一般作家不同,我的
文学创作几乎一路都与专业探究并行;给予过我以扶助和教益的知识
分子,也多是学者而并非文学家。我一直背负着面对他们、清算自己
辍学始末的压力,也一直渴望———对知识分子的异化潮流鞭挞批判的
表达。
这个文集的分辑及其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辑,地理学或交通史;第二辑,蒙古史与游牧文化;第三辑,
伊斯兰及回族研究;第四辑,建筑、考古、植物;第五辑,西域文明;
第六辑,方法论与思想史。每一辑都针对着一个学科的问题。有些领
域于我只是初学,有些则因需要而勉为其难。所以不仅早期作品,一
串的歪斜脚印上,肤浅和歧误都在其中———我等候着严厉的驳难和
批评。
不知是否该回顾一次背后的来路。1975 年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
系考古专业(现考古学系),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新疆伊犁河流域
和河南史前文化的发掘。1978 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
20 80
史语言系,其后较多地进行过新疆的民族和历史调查。从 世纪 年
代末开始,我的取道和兴趣都向着广义的中亚及伊斯兰领域倾斜;其
间有过两次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学习和著述的插曲。
学院之外的学习和收获也许更多些:年轻时代在蒙古乌珠穆沁草
原当牧民的岁月,于我是一次不可置换的基础奠定。后来约二十年的
1
文明的入门
在西海固等穆斯林聚居区的体验,更使我坚定了包括学术的信念。
我不想在这里总结和归纳。
我摸索着用文学的形式,去完成学者的题目。也用这样的语言,
竭力地反抗了来势汹汹的异化、对学术初衷的背离,以及侵犯民众文
化权利的大潮。在蒙古学的范畴里,摆脱了桎梏之后,我尝到了多分
野融合的喜悦。在伊斯兰研究的探索中,二十年泥泞路上,“专业”成
了一种同时对自己的改造。
能够概括为思想的内容,在编入的文章里已有所提及。我不敢说
它们已经被证实正确。能确定的仅仅是,它们显然远远游离出了眼下
学院的模式,一副异端的面孔。我并没有预料到这一切,它们的获得
过程充满了偶然性,甚至可以说大都是前定的产物。我只能说它们是
认真的;在向着文明入门的长旅上,距离职业化和炫耀的标签愈远,
我就愈刻意寻求学问性———甚至某种专业规范。
丰满美好的文明,把力量输入了我单薄的身体。从陷入污泥的脚
踵,到视野迷茫的内心。我知道,这种学问及其规范不仅是锐利的矛,
而且是可靠的盾。在放浪于学术界之外很多年后,我初次体味了对学
问的热爱,以及求学心切的感觉。只不过日渐一日,教室早已更换场
所为山野边疆;同学和师长的阵营里,不觉间也挤满了农民牧民。
人很难忘记扶助过自己的老师;同时,底层的出世者特别珍惜受
教育的机会。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从未敢放弃学业,更不用说,求知本
是一项人的基本目的。
我没有忽视专业知识分子的积累。此刻在我的视野里,更多闪动
着的是他们的形影。二十余年我受到过许多学科和学者的教育濡染,
其中日本东洋文库的一雄先生和我的蒙古史业师翁独健特别使我敬
畏。我把他们的实证主义方法和对我的严厉要求,看作另一种对知识
分子异化的反对。我总觉得他们一直在注视着我,虽然他们早已长逝,
2
自 序
我不能把这份论文交给他们审阅,也无法猜测他们的评价了。
谨此为序。
2002 9
年 月,初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