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引言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作者 梁思成(1901--1972) 广东人,梁启超之子. 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背景 1962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文章,总题为“拙匠随笔”,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这门学科进行介绍,希望普及一些常识,让更多的人理解建筑之美,懂得保护古代建筑,懂得设计建造新建筑必须遵循的基本审美和实用规律。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向读者解释解释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对现实的关切,表现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字词 梁枋( ) 幢( ) 手卷( ) 涓涓( ) 闪烁( ) 廊庑( ) 荒谬( )绝伦 左睇( )右盼 字词 梁枋(fāng) 幢(zhuàng) 手卷(juàn) 涓涓(juān) 闪烁(shuò) 廊庑(wǔ) 荒谬(miù)绝伦 左睇(dì)右盼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在文中划出作者对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看法。 2.本文涉及哪些艺术领域?划出起讫段落。作者从这些艺术领域中各选取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 ? 清明上河图(全图) 张择端(宋) 整体感知 3.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细读领悟 1.作者在谈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作品的“持续性”分为几类? 细读领悟 细读领悟 3.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细读领悟 4.“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细读领悟 本文中心论点: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建筑美学的随笔,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对现实的关切,表现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特色 1.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 “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特色 2.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 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