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做好灾民访问和CNN规范
蘇蘅老師提供- HYPERLINK /mc/showMessage?fid=SentfilterBy=midIndex=18mid=1_3921_AK3IvMsAAF7mSo0FdAXBe0fDE8Im=1_2127_ALHIvMsAATv8So5p%2BQvGNSuqfLA%2C1_2452_AK%2FIvMsAALggSo5m2ADPlQM7a8g%2C1_2778_ALHIvMsAARw4So5k5QWxYHbdJaI%2C1_3103_AK3IvMsAAHQiSo4I4Qe8Zn0Uh6g%2C1_3542_ALLIvMsAASQhSo0JvglD4xhwECA%2C1_3921_AK3IvMsAAF7mSo0FdAXBe0fDE8I%2C1_4298_ALHIvMsAADXYSovOnge3clcLvKU%2C1_4767_ALLIvMsAAHlkSou68Q64oj%2FHcUM%2C1_5195_AK7IvMsAAUfGSou6qwl4nUgj%2F4U%2C1_5614_AK3IvMsAAVaFSouzuwEseXOJCEs%2C1_6004_AKvIvMsAAUpuSop77gStVXb%2BNkE%2Csort=dateorder=downstartMid=0pSize=50hash=c7b82ce2b74180ce2e8648e6ddfd2c85.jsrand=3151129needG=acrumb=xaVWkv4wBRC.rand=263977766enc=autofn=%E5%A6%82%E4%BD%95%E5%81%9A%E5%A5%BD%E7%81%BD%E6%B0%91%E8%A8%AA%E5%95%8F%E5%92%8CCNN%E8%A6%8F%E7%AF%84.docpid=2cmd=msg.scanypa=1mcrumb=qVsMrUZxx9H \o 點選後即可下載附加檔案 如何做好災民訪問和CNN規範
PAGE
PAGE 1
災難新聞中的悲劇報導如何處理
第一部分 災難新聞處理考量………………………………………………. 1
第二部分 CNN 新聞準則與工作規範(摘錄相關部分)……………….. 5
第一部分 災難新聞處理考量
一、如何報導受災民眾或挖掘悲痛情緒
一項調查指出,半數美國成年人相信媒體不關心被他們報導的那些人。另一項調查顯示更多人(73%)受訪者認為媒體不關心民眾隱私。民眾對於媒體對死亡或災難的報導批評特別多。因此,記者拍攝與訪問災民和罹難者家屬的方式,需要對災民和觀眾的感受更為敏感。
訪問災民
記者不是心理學家。他們可能不了解很多災民和家屬在事件過後的幾天甚至幾個月都處在震驚之中。震驚可能會持續好幾天,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並在各個不同面向影響這些災民或家屬。
當記者擠著向前,想要趕緊採訪時,很可能同時傷害媒體的名聲。有時候震驚中的災民會不自覺扭曲真相;或者,他們可能想要回答媒體喜歡的答案,甚至他們不確定他們提供細節的準確性。災民通常會在稍後抱怨在接受訪問時,仍處在驚恐之中,無法回想與記者的對話。他們有時候想撤回原來的說法,或指控記者捏造訪問。
很多記者發現,如果他們能多等幾天來訪問災民,可以得到較正確且完整的新聞角度。在事件發生時,可以立即寫硬性新聞,但隨後可以撰寫提供資訊的後續新聞報導,並不急於一時。
災民或家屬在最悲通的時刻,有時會選擇和一個記者說話。通常家屬選擇的記者是尊重別人而且體貼的。這些記者最好要求和家屬代表說話,可能是親戚或是好友。此外,記者會對災民或家屬表明姓名和給他們電話,最好不要求立即採訪,但可以請災民在感到準備好時可以來電或找記者受訪。有同理心的記者不隨便對災民和家屬施壓,因此能得到受害者和事件有關的更多深入資訊。
再次傷害災民
新聞故事的二度傷害常是經歷劫難的災民和家屬在電視或報上看到新聞,再一次經歷事故的過程,因此新聞報導會對災民造成二度傷害。例如,對於殺害一對呱呱哇學步雙胞胎的細節,可能會包含血腥場景。如果記者描述殺害細節,使用沒有品味的煽情照片,新聞的刊登可能會讓家屬感到痛心。反之,編輯應該檢視新聞報導的目的和價,會省略煽情的細節,只刊播民眾需要知道的部分。
有同理心的攝影記者、記者和編輯通常會反問自身,如果自己身在災民處境,會希望媒體如何對待他們或他們的家人?
採訪災難新聞時,新聞工作者應討論新聞報導的目標,公眾需要知道什麼?有什麼替代方式可以來描繪災民的情緒。記者更應衡量這些關鍵問題,包括:誰會受傷害?會有多少人?能幫助哪些人?幫助多少人?
有時新聞媒體再回現場採訪,例如通常在悲劇滿一定時間(如半年或週年)重述當年報導;但媒體應再一次反省,報導這些新聞的目標是什麼?
3.報導災民
記者對於呈現災難的真相有股狂熱,這表示記者的熱情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