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评论第4辑-郭齐勇.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哲学评论 第 辑 4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编 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 主 编 郭齐勇 执行主编 朱志方 主编助理 苏德超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文必方 朱志方 陈立新 李佃来 吴根友 苏德超 范明华 郝长墀 段德智 郭齐勇 黄 超 论文提要 儒家血缘亲情与人伦之爱的现代反思 丁为祥 儒家的血缘亲情本质上源于对人之有我的发现与承认。这一发现 一方面确立了儒家人伦之爱的现实出发点;同时又撑起了儒家的超越性 追求,使其不至沦为惟血缘是从的亲亲之爱。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既使 儒学表现出即哲学即宗教、即世俗即超越的双重品格,同时又是其超越 的人伦之爱与具体的权衡分辨之智高度统一的表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它经过与道家的分歧、与杨墨两家的论战以及与法家和集权政治的 长期角力,近代以来,又经过西方科学、民主与自由、法治思想的批判 性照察,至今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创 造性的转进,以使其成为现代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推进性力量。 也论儒家伦理道德的本原根据 文碧方 刘清平先生认为由于儒家伦理既把血亲伦理规范作为一切道德行 1 为的本根基础又赋予它以至上性,故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深度悖论之中。 本文拟将刘先生的这一观点以及其他相关看法置于传统儒家对这些问题 的讨论中来作一探讨,以期能对儒家在有关该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有所 澄清。 虚妄的“本相” ———驳黄裕生先生所谓的“本相伦理学”并兼及“西化”思潮 胡治洪 本文从意识的实质、人类及个体发生以及人类历史现实等方面, 批驳了所谓“本相伦理学”在逻辑上和经验上的理论悖谬;进而从人 神关系、教俗制度以及文明交通史的角度,质疑了以基督教文明作为所 谓“本相伦理学”之典范的观点,并通过铺陈儒家文献中所富蕴的、 特殊与普遍一体打通的伦理思想,回应了将儒家伦理学判定为“角色 伦理学”甚至“违法的伦理学”的论调;基于以上论述,揭示了将所 谓“本相伦理学”(即基督教文明)与“角色伦理学”(即儒家伦理 学)对置而扬前抑后的话语中所隐含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 的思想背景,指出了这种思想的一贯偏颇性及其现实有害性。 认识与存在 杨国荣 认识与存在常常被分别视为认识论和本体论讨论的对象,这种理 解在逻辑上每每又以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分为前提。就其内涵而言,认 识与存在无疑包含某种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对它们分别地加以考察, 也有助于深入地把握二者的不同规定。然而,如果将区别引申为分离, 则容易导致对二者的抽象理解。从现实的形态看,认识过程总是以存在 的敞开为其题中之义;认识的展开,也难以离开本体论或形而上的视 2 域。广而言之,认识领域的存在不仅指向对象世界,而且涉及人自身, 认识与存在的相关性则相应地展示为“知”与“在”的互融。认识的 如上图景所蕴含的更深沉意义,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荆公新学与道家思想 萧汉明 王安石的思想体系基本上是以道家的理论构架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他以道的体用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