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杂志1975年1期-北弘传媒.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 引下,在“农业学大寨 ”群众运动 的推 动下,近十年来 ,上海郊 区在土地复种指数增加 ,粮食连年丰收 的同时,土壤肥力也不断地有所提高 。据我们近二、三年来 的调 查,发现黄泥头等主要土壤 的潜在养分含量均 比十年前上升。其 中特别是对肥力影响较大的氮素还 比过去高出 左 右 。这 个 事实,不仅使有些原来担心土地会不会越种越瘦 的同志,得到了 一个颇受鼓舞的答案 ,而且也是对资产阶级 “土壤肥力递减论” 的一个有力批判 。它证 明:“土壤肥力是靠人工达 到 的”。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 卷 页)人类合理的耕作活动,是提高土壤肥力 的重要条件 。某些资产阶级学者说什么农业生产会 “破坏 自然 界 的天然平衡 ”、“破坏土壤结构 ”,只有“绝对休 闲”才 能恢 复地 力等等,是完全没有根据 的。 肥力 ,是土壤不可分割 的属性 。土壤和土壤肥力是地壳表 第 2 页 面 自有植物生长 以后 的产物 。在植物出现 以前,地壳表面没有 肥力 的岩石风化层只是土壤 的“母质 ”,而不能算是土壤 。岩石风 化层使植物有 了赖 以扎根生存 的基地;同时,植物 的生长又 以它 们 的代谢物和死亡后 的遗体,向岩石风化层提供有机养分,再经 过复杂 的化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而逐渐形成腐殖质 。这样才产 生 了肥力,才有 了土壤 。因此最初 的土壤肥力既是植物生长的 前提 ,又是植物生长 的结果 。离开 了植物 的生长等生物活动 ,就 没有土壤 ,也没有任何土壤肥力可言。 自从有 了人类 的农业生产活动,土壤肥力就逐渐增加,大大 超过了由于植物 的自然生长而产生 的原始肥力 。随着农业生产 的发展 ,一方面 ,各种农作物 向土壤“提取 ”的养分大大增加 了; 而另一方面,各种作物 由于它们 的生长、死亡 以及被人畜消耗利 用而产生的有机肥源也愈来愈多了。这种有机肥源 ,如果不能 重新返 回到土壤 中去,只“用 ”不“养 ”,消耗大于补充 ,土壤 固然 不可避免地会越种越瘦;但如果人们对土地 既“养 ”又“用 ”,养用 结合 ,最大限度地使农业生产过程 中从土壤“提取 ”出来 的有机 质重新返 回到土壤 中去,并且达到补充大于消耗,那末土壤肥力 就完全能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使土壤越种越好。 郊 区的许多社队之所 以能在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又提高了土 壤 的肥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看到了高度利用土壤 ,不仅有 消耗肥力的一面 ,而且有增加肥力的一面 ,从而正确地处理了 “用 ”与“养 ”的辩证关系 。 当然 ,人们也不是轻易地达到一致 的认识 的。在推行三熟 制过程 中,少数社 队一度 出现过“化肥 当家 ”的情况 ,就反 映 了 认识上 的一种片面性 。有 的同志认为 ,复种指数提高 以后 ,土壤 中的有机肥源必然“入不敷 出”,因而 只有依靠增施化肥,才 能避 免土壤肥力下降。这里 ,问题显然不是在于是否需要增施化肥。 第 3 页 化 肥 浓 度 高 ,肥 效迅 速 ,有 其 独 特 的优 点 。随着 生 产 的发展 ,增 加化肥 的施用量是完全必要 的。问题是在于 ,复种指数 的提高, 土地 的高度利用 ,是否必然会造成土壤 中的养分“入不敷 出”?对 此 ,一些连年持续高产 的社 队却提 出了完全不 同的看法 。他们认 为,不是土壤养分必然“入不敷 出”,而是没有充分发挥人 的能动 作用 ,来使土壤 中被大量地“提取 ”出来 的有机肥源重新返 回“老 家 ”。而 只要 人们 发 挥 了这 种 能动 作 用 ,对 土 壤 有“用 ”有“养 ”, 使返 回土壤 的有机肥料逐年增 多,达 到高产、稳产、持续增产 ,是 完全可能 的。 他们 的实践证明,情况确实如此。 复种指数提高,人们从土地上收获 的庄稼更多了,同时也使 土地得 到 的有机物质增 加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