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规范临床用血.ppt
交叉配血中的主侧与次侧指什么?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orss-match test),即不仅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的次侧)。这样,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 是否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进行并叉式配血试验时,应在 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 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常用于血液保存抗凝剂? ACD(a,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CPD,(c,枸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 在CPD中家腺嘌呤即为CPDA-1 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 规格:根据医院需要而定。 血浆蛋白为60~80g/L;纤维蛋白原0.2~0.4g/L;其他凝血因子0.7~1 单位/ml。 一、确定Hb目标值 ?在输注红细胞时,对病情稳定住院患者,AABB推荐遵循限制输血策略(Hb?7?g/dl ~8?g/dl)(推荐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 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当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或Hb≤8?g/dl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弱)。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CS患者,由于相关证据等级非常低,指南对这部分患者无推荐意见。 ? 二、不推荐单一HCT指标评估出血状况 ?指南不推荐HCT作为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估机体的出血状况(1B)。由于自身和容量复苏后的血压稀释,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等原因,研究显示,HCT对判断出血的敏感性仅为50%,但HCT进行性下降则反映有继续出血。 一、确定Hb目标值 ?在输注红细胞时,对病情稳定住院患者,AABB推荐遵循限制输血策略(Hb?7?g/dl ~8?g/dl)(推荐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 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当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或Hb≤8?g/dl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弱)。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患者,由于相关证据等级非常低,指南对这部分患者无推荐意见。 ? 二、不推荐单一HCT指标评估出血状况 ?指南不推荐HCT作为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估机体的出血状况(1B)。由于自身和容量复苏后的血压稀释,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等原因,研究显示,HCT对判断出血的敏感性仅为50%,但HCT进行性下降则反映有继续出血。 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美国陶瓷学会(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指南推荐24小时内输入1.5倍的血容量时,很可能会发生稀释性凝血障碍。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指南推荐尽早输注解冻的FFP(1?B)。 FFP中大多数凝血因子稳定,但Ⅴ因子、Ⅷ因子除外。冷沉淀主要含有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临床上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输注FFP和血小板,如APTT改善但患者仍有出血倾向时,可考虑输注冷沉淀。 指南推荐对于PT或APTT>正常值1.5倍或输注红细胞>10个单位的患者,FFP和红细胞的输注比例为1:4;大量失血血小板<50×109/L时应输注血小板(1?C), 复合伤和脑外伤的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亦应考虑输注血小板(2?C)。研究显示,创伤患者输注的血小板和红细胞比值为1:5或更高时,患者的30天死亡率较低。 动态监测凝血和纤溶系统 研究显示,创伤出血患者中有1/3伴创伤性凝血病。与同类无创伤性凝血病组相比,凝血病组患者多器官衰竭(MODF)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分析原因,与休克所致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凝血因子丢失,低温和酸中毒等相关。因此,临床中在积极纠正低温和酸中毒外,还应动态监测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 ?指南推荐对创伤后的凝血系统进行常规监测,采用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参数动态监测,其中INR和APTT参数不单独用于指导止血治疗(1C)。 临床上应注意,当凝血酶原时(PT)>正常值1.5倍或APTT>正常值2倍时,提示机体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