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罗炽.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绪 论 一、中国伦理学 的基本 问题 任何学科研究,都有 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从而构成 了本学科 的基本 问题 。中国伦理学也不例外 。作为哲学学科一个 重要分支的伦理学,本质地说,就是道德学说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 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 “礼义之邦”的雅称 。中国的道德学说亦由 来有 自,其命题和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伦理学说史中 占有重要 的地位 。中国伦理学的基本 问题 ,也就是中国特色伦理 学的基本 问题 。 既然伦理学即道德学说 ,那么伦理学的基本 问题也即道德 的 基本问题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根本现象,它产生、发展和 演变的情况怎样 ?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 道德学说 的核心 问题是什 么 ?如何 区分道德领域 的思想斗争性 质 ?如何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关系等等 ,都是伦理学所必须回答 的问题 ,而其最基本的问题则是人际之间,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 阶级、民族、社会各阶层、集 团之 间的关系 问题 ,亦 即个人利益与社 会其他人之间相互的利益关系问题 。 首 先 ,关 于“道 德 ”。通 常 意义 的“道 德 ”,往 往 是 与“善 ”并 列 , 相对于非道德、“恶 ”的意义上使用 的。作为一种行为意识 ,对于人 第 2 页 际之间,个人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各集团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冲 突 问题 ,往往 由社会 的统治者根据其所代表 的阶级或集 团的意志 及其所体现出的法律规章进行治理,或称为法制;而道德则是调整 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任何法制都不可能是完善 的,它需要一种补 充。如同传统的阴阳观念一样,法制代表 了阳刚的一面;道德则代 表 了阴柔 的一面 ,道德是法制 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于个人和社会 之 间的利益关系 问题 ,法制重在治理、控制 ,表现为强制性;道德则 重在燮理、调整 ,表现为协和性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不可 以 孤立存在 ,亦没有先后、轻重之分 。 道德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人际间的理与欲、义与利等问题 上的抑与引。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生而有欲,生而好利 ,如果 纵任其发展 ,必然从恶而背善 ,进而危害他人和 国家社会(在西方 , 称之为原罪意识 ),因此 需要抑 引,亦 即提 引理义 ,遏抑利欲 ,使之 归于平正,达于中和 。中国儒学的精神实质,正在于以道德说教, 协调人际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 间的利害矛盾关系 。儒学所倡导的 纲常名教说,也就是儒家道德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儒家创始 人和尔后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正是这样倡导的。如孔子说: “为政 以 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下引 《论语》,只注 篇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里仁》)“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里 的以其道 得富贵,就是反对 “不义而富且贵”,也就是要克制一己过分的私 欲 。这就属道德行为。孔子提倡 “君子义 以为质,礼以行之 ,逊 以 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孟子 提倡“尊德 乐义 ”,在“生 ”与“义 ” 发生矛盾时,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尽心上》。下引 《孟子》, 只注篇名 );荀子认为 ,天下物类 中,人之所 以“最为贵 ”,一个重要 的 原因就是因为人 “有义 ”;汉儒董仲舒说 : “以仁安人 ,以义正 我。……仁之法在爱人 ,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 ,不在正人。” 第 3 页 春秋繁露 仁义法 》)这里所强调 的仁、义、礼、智、信等 ,都是调适人 际间和个 人与社会之 间 的利益 的道德 规 范 。“爱人 ”与“正我 ”,是 儒家仁义道德的基本法则。 《白虎通 性情》篇中说:“义者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