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孔子 :朝 闻道 ,夕死可矣
中华 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古以来 ,我们的祖先
就面临着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 ,洪水猛兽、战争械斗、饥饿贫
困、阶级压迫 ,使我们 中华 民族处于不断与死亡作斗争的无奈
中;中华 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从死亡中进进 出出的历史 。面
对着死亡与生存的困境 ,我们 的民族是从来就不妥协的。多少
志士仁人、多少先烈豪杰 ,前仆后继、永不畏惧 。在我们祖先
的精神家园里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家当中,死亡一开始就是一
个严肃的话题 。不过 ,对 中华 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关于死亡的思
考还是儒家 的创始人孔子 。
孔子 (公元前 一前 年 ),名丘 ,字仲尼 ,鲁 国陬
邑人 (今山东曲阜 )。年轻时 曾经做过管粮仓 、放牧的小官,
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他 的教育活动 ,打破 了 “学在官府 ”
的传统 ,促进 了文化 的传播 。他是我 国最早的教育家 。前
年 ,鲁 国内乱 ,孔子不满于 以季 氏为首的三桓擅权 ,便离开鲁
国到了齐 国,想在齐 国谋个一官半职 ,但是受到晏婴等人的阻
第 2 页
挠 ,因而未能如愿 。不久又返 回鲁 国。回国后 ,他不愿从政 ,
便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广招学生 ,弟子越来越多,影
响越来越大。前 年 ,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颇有政
绩 ,接着升为司空 ,后又迁为大司寇 。前 年 ,孔子 已经
岁了,鲁 国发生 内乱 ,孔子被迫开始他 年周游列国的漂
泊生涯 。一路饱受贫 困、饥饿 、讥讽 、排挤之苦 。前 年,
季康子 以 币迎 孔子 ,孔子 归鲁 。晚年 他 致力 于 教 育 ,整 理
《书》等古代典籍 ,删修 《春秋 》。一天, 孔子蚤作,
负手曳杖 ,消摇于 门,歌 曰: ‘泰 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
人其萎乎 。’入 门而言子贡 : ‘予怠将死也 。’病七 日而终。”
(《礼记 檀弓上》)孔子一生 “述而不作”,他的思想主要汇集
在 《论语》一书中,《左传》和 《史记 孔子世家》中也有一些
零星记载 。
孔子是远古文化的集大成者 ,又是开创身后文化的一代宗
师 。他对死亡 问题作了深沉的思考 。据杨伯峻先生 的统计 ,在
《论语 》 中,孔子谈论死、丧 的地方有 处之多。虽然孔子并
不直接谈论死亡是什么的问题 ,说 “未知生 ,焉知死”;但正
是这种悬置死亡本质 的态度 ,蕴含着他对人生真义 的深沉求
取 。他从世俗生命本身,从现实生存的责任出发,要求人们直
接把注意力集 中于当下现实 的社会价值 ,集 中于人 的德性修
养 ,恰恰体现了他在死亡的困境面前,要求人们过一个道德人
生 。
未 知生 , 知 死
季路 问事鬼神 。子 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第 3 页
“敢 问死 曰:“未 知 生 ,焉 知 死 (《论语 先进第
十一 》 )
对于这段话,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张载的解释是:
学者但养 心识 明静 , 自然 可见 ,死生存亡 皆知所
从来 ,胸 中莹然无疑 ,止此 理尔 。孔子 言 “未知生 ,
焉知死”,盖略言之。死之事只生是也,更无别理。
南宋最有名的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是:
昼夜者 ,死生之道也 。知生之道 ,则知死之道 。
尽事人之道 ,则尽事鬼之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