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写作-教师入口网.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學寫作 science writing 文獻初探 2007.4.11生物專研 報告者:林洋如 當寫作用來 達成溝通的目的、 整合新資訊 及先備知識 的時候, 對於學習新資訊是有力的啟發。 (Newell, 1984) 資料來源 在國家圖書館中,以「科學寫作」為關鍵字的31篇碩博士論文 具有電子論文的4篇論文為優先 有電子全文的 4篇論文 楊家慶,2005。使用評定量表於科學寫作作品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梁郁汝,2003。國小自然科教室實施科學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晏,2004。以科學寫作探究國中學生有關光的迷思概念。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信智,2000。應用資訊檢索技術於科學寫作作品評量之探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大綱 定義 科學寫作的認知歷程 科學寫作的類型 教學中使用科學寫作的優點 對科學寫作的評論 如何增進科學寫作的成功 科學寫作的評量 科學寫作的策略 對31篇論文的整理 未來研究方向 科學寫作 science writing 定義 在不強調語詞修飾的情況下,使寫作者能更專注於科學概念的表達,將自身對於先前知識的瞭解、既有知識的澄清及某事件的解釋三者之間作連結(Britton et al, 1975) 突破傳統只著重詞彙、文法及修時的刻板印象,將寫作活動融入科學教室,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語對科學概念表達心得與想法,達成溝通、組織與改變科學概念的目的 (陳慧娟,1998) 科學寫作的認知歷程 寫作歷程模式 (Flower Hayes,1980) 認知模式 (Glynn Muth,1994) 知識轉換模式 (Keys,1999) 科學學習之寫作元素模式(Prain Hund,1995) 科學寫作的類型 一、只包含正式嚴謹的寫作 二、不強調語詞修飾與專業術語的使用 科學寫作的類型 一、只包含正式嚴謹的寫作 認為科學寫作專指正式的寫作,語言使用必須遵守該學科的規範和特有的慣例,寫作風格需要相當精確、扼要和技術性(Soter,1987) 依內容正式(專業)程度,分為 個人論說文或科技寫作(Foster, 1984) 。 研究報告和科學期刊的文章(Lecin Geldman – Caspar,1996) 科學寫作的類型 二、不強調語詞修飾與專業術語的使用 依寫作目的 Britton (1970) 分為3型 Keys (1999)分為5型(修改自Britton, 1970) 科學寫作的類型 二、不強調語詞修飾與專業術語的使用 Britton(1970)依寫作目的分為 報導性寫作,目的在與讀者溝通、告知與教導讀者 (報告、計畫、備忘錄、論文測驗) 表達性寫作,目的在探究個人想法 (筆記、工作日誌、集體討論、問題、假設、摘要、學術期刊作品) 詩意性寫作,目的在反應個人經驗與情感 (故事、詩、廣告、卡通、歌詞、傳記) 科學寫作的類型 二、不強調語詞修飾與專業術語的使用 Keys (1999)分為五種類型(修改自Britton,1970) 實驗性科學寫作:學習者動手操作實驗,並根據實驗結果或真實資料的呈現,以科學的觀點透過寫作,以合理解釋或推論 解釋性科學寫作:學習者藉由已學得的科學文字描繪出事件特性,依照邏輯順序組織概念並思索如何連結科學概念來做解釋 報告性科學寫作:蒐集各種資源資訊並整合二手資料,利用豐富的描述方式。回應真實問題,以組織資訊為目的 傳記性科學寫作:以人物、科學史、科學家傳記為主題,寫作者運用想像力已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並以十分嚴謹的方式描述科學概念的寫作方式 說明性科學寫作:針對一特定觀點的主題,學生可藉由一手或二手資料,透過資料內容,說明本身所持之論點 教學中使用科學寫作的優點 對學生 改變學生概念 (Peasley,Rosean Roth,1992; Haury,1993;梁郁汝,2003) 增加學生高層次思考 (Shelly,1998;Tucknott1998; Langer, 1986;梁郁汝,2003) 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Yore, 1996; Yore et al., 1999; Newell, 1984;梁郁汝,2003) 評量檢視學生思考過程以及對概念的瞭解 (Carter, Ogle Royer, 1993; Kulm,1994; Keys, 2000; 許原嘉,2002;蕭登峰,200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