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蓑烟雨任平生——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docVIP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蓑烟雨任平生——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诵读苏轼的几首体现其旷达情怀的词作。 2. 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能够掌握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的方法。 3.通过对苏词的品读与鉴赏,感悟苏轼历经风雨仍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苏轼词作,掌握品读鉴赏词作的方法。 通过品读苏词中表达出的旷达情怀,感悟苏轼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怎样品读苏词中表达出的旷达情怀,从中感悟到苏轼的人生境界,获得生活启迪。 教法与学法:“学法点拨+读法实践”式: 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适用于在风格上、写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几篇课文。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第13讲“一课多篇”》 课前准备: 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诵读苏轼的词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导入:简述苏轼其人及其生平经历 二、《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下阕切入议题 说一说,从这句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同为豪放派,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东坡词旷,稼轩词豪”,旷达:心胸开阔,想得开。板书苏轼的词如其人,从他清旷豪放的词风里,可以读出他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均是旷达之所在。 三、师生共同品读一首词 诵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谈谈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词人的旷达? 注意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板书整合,寻找和归纳方法: 有感情地“沉”入词中边读边品;2.联系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词人经历品读; 3.结合本词的关键字词和重点语句品读;4.结合词中意境和写作技巧品读。 四、小组合作,品读《定风波》和《临江仙·夜归临皋》,说说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旷达。 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和体现学生主体性,提示学生采用刚才归纳的方法进行品读,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拓展运用,建构新认识 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哪一点打动了你?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读后心得或感悟,要贴切运用到苏词中的某一句。 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后,能够对苏轼历经风雨任能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获得有益启示,以期对苏轼其人其文有更多的读和悟。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小结:拿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作结时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在苏轼的词作中徜徉。读苏轼,品苏词,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真诚地感知生命,走过岁月,足够了。 六、扩读延伸: 诵读苏轼的其他诗文,如《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有条件也可以读读名家关于苏轼的作品,如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等帮助品读。 读 本 文本(一)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这首词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离开朝廷,被贬密州已五年,此为中秋月圆夜怀念弟弟之作。 文本(二) 定风波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⑵。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⑶,余独不觉,已而遂晴⑷,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⑸,何妨吟啸且徐行⑹。竹杖芒鞋轻胜马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⑻。 料峭春风吹酒醒⑼,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⑽。回首向来萧瑟处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⑿。 ⑴元丰二年(1079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朝廷的句子,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历时五个月,苏轼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督。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定风波:词牌名。上片着眼写雨中,下片着眼写雨后。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⑼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