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7051.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7051

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原始 ____ ____ ____质 耒(lěi)耜(sì)等 商周 为主, 出现 春秋 战国 __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__耕(___犁) 西汉 ___耕推广 唐朝 ____犁(标志步犁定型) (1)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____、 ____ 木、石、 骨 木、石、骨、蚌 青铜农具 铁 牛 铁 牛 曲辕 翻车 筒车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水利设施的发展 时期 水利成就 备注 上古 传说 春秋战国 至今还发挥功效 汉朝 内陆 西汉王景治河 边疆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 坎儿井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 三、水利工程 都江堰 维吾尔族少女在坎儿井边汲水 坎儿井暗渠 坎儿井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耕作方式的不断改进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名曲欣赏、体味意境 那么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济南高一质量检测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 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 首先,明确目标,看清题干关键词。 其次,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最后,结合知识,组织答案 “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方式: 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特点之一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②落后性:生产规模小,与市场联系少 ③脆弱性:难以抵御天灾人祸 ④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评价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积极: 消极: 思考评价类题目可从 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评价: 积极: 消极: 在封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前期,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①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 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保证了封建国家充足的税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①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经济根源。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归纳总结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的 特 点 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模式不断完善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 营方式 学生回答 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体验高考 2.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