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前言
小悦悦事件中18位路人的冷漠,刺痛了中国民众的道德神经,引发了一场关于见死不救的社会讨论。在这场事件的背后,左右民众舆论走向的最强大力量莫过于媒体,作为“民众喉舌”,置身于时代洪流的大众传媒,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些责任,媒体必须擦亮双眼,明辨是非,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然而媒体责任的缺失、对于社会道德争议事件的媒体建构失衡,阻碍了新闻媒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媒体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分析研究媒体所发挥的功能和责任,探究媒体责任缺失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为媒体责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小悦悦”事件中充当重要作用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传统媒体如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查阅媒体功能、社会责任以及有关“小悦悦”事件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对比分析法 在对“小悦悦”事件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允许人们在没有研究成果可以借鉴的情形下,通过分析相关内容,抽象提炼出系列指标,以逐步建立相关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在选题的研究中,在对“小悦悦”事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实时剖析媒体的作用,探讨媒体功能的发挥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总结媒体责任体系的建构。
3媒体责任缺失与报道失衡现象的分析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的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而无良传播也碾碎了传媒的良心。事发后,相关报道评论铺天盖地,媒体上频频出现小悦悦倒在血泊中的照片,再配以大标题强烈谴责18位路人的冷血。诚然,单从新闻价值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看了能让媒体人热血沸腾的素材:稚龄女童被车连碾两次——冲击性强;18个路人视若无睹——引发道德滑坡的热议;小悦悦终被拾荒阿姨救起——讽刺的结尾。但是,有一个命题我们不得不提出:到底是谁制造了18位路人的冷漠?又是谁助推塑就了更多的看客?从沸沸扬扬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到好心人路边救助老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现网络、报端、荧屏,再到各地类似遭遇的“小悦悦们”相继被曝光,媒体口口声声要鞭笞日下的社会风气,要重建道德教育,而见死不救之风却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上的匿名调查也显示,很多人在同类事件中的选择仍是悄悄地走过。我们的社会果真如此吗?“小悦悦事件”中,部分媒体的作为引发了公众的争议,也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反思。“见死不救”、“好人没好报”究竟是社会现实还是“媒体制造”?被媒体放大了的“事实”难道真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
3.1报道泛道德化,忽视法律客观性。
“泛道德化”,又称为“道德主义泛化”,就是道德意识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道德评价被无限拔高,无限度地涵盖和渗透到政治、法律、科技等其他评价话语体系中,使其他的评价体系都沦为道德的附庸。泛道德化报道的视角狭隘,忽略事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社会问题,引发过度的社会焦虑,诱导不良的情绪宣泄;从长期来看,泛道德化报道在维护道德的名义下,却给社会造成更大的道德创伤,蚕食社会互信状况。
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之初,大多数的媒体便选择了谴责道德冷漠的新闻框架,从社会道德的视角切入,主题集中在道德批判,播出事发地点的监控录像,公布小悦悦的受害现场图片,使得公众舆论对路人的冷漠之举一片哗然大力谴责。的确,媒体是应该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但后续报道应该更加客观详实地还原事件真相和相关信息,及时补充细节,如事发当时正值大雨的傍晚,路面能见度很低,事发地点五金批发城里繁忙喧闹的环境;事件当事人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对肇事者的追踪情况等。但遗憾的是,媒体在还未充分展现该事件真实全貌之前,便匆匆转向了道德定性和道德谴责,报道事实失衡使得受众形成对社会道德滑坡的过度焦虑。不仅如此,许多报道联系此前发生的极端案例,以偏概全,直批社会道德沦丧,媒体过分地对路人进行谴责,却把其他人的责任相应弱化,对公众的价值判断有一定的误导,忽视由法律体系不完善而导致的司机逃逸和家长未尽到的监护义务。
3.2 舆论监督不实,媒体审判盛行
在我国,新闻媒体能够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正规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但必须明确的是,新闻媒体向公众呈现的应该是客观事实,而不允许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过分渲染夸张。小悦悦事件中18路人对幼小生命的冷漠,是最近一两年来所谓“老人倒地扶不得”这一社会问题恶性发酵的后果。自“彭宇案”之后,中国社会悄然盛行起一种“老人摔倒不能扶”的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运动伤病的预防与紧急处理+课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pptx VIP
- 养虾业养殖技术手册.doc VIP
- 标准图集-04D701-3电缆桥架安装.pdf VIP
- 医院面试康复治疗师面试问题含考察点和参考答案.docx VIP
- 讯飞翻译机中英版使用说明书.pdf VIP
- 催化化学-催化作用的化学基础.pptx VIP
- 基层常见病的诊疗与管理题库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兴趣伴成长+课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pptx VIP
- 儿童,颜色,填涂画.docx VIP
- 文件筐测试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