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桐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建立健全三级急救网及.doc

南桐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建立健全三级急救网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市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绿色通道建设实践的体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南桐分中心 在我国,煤矿行业居于高风险行业之首。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矿难中死去的矿工多达万人。我市地处西部山区,矿井1300多个,矿井数量多,产量小,是原煤炭工业部划定的全国五大灾害俱全的六个重点灾区之一。据近年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煤矿死亡事故 349 起,死亡 455 人;2006年 288 起,死亡 357 人;2007年258 起,死亡 324 人;2008年217 起,死亡 282 人。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占据全市各类事故死亡总数的12%左右。 面对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数字,除了加强对煤矿事故的预防措施外,健全有效的救护体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就成为保障煤矿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为提高煤矿创伤的救治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煤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国家局)专门成立了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通过调研成立了南桐(省级)分中心,下属有南桐、永荣、松藻、天府和永川五个矿山企业总医院,形成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省级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各矿山企业总医院的救护体系(见图一),完善健全了重庆市矿山医疗救护系统。 我院地处重庆市郊区,辐射区域内有7个大矿、9个井口和35个小煤矿,每年都收治大量煤矿创伤病人(2001~2008年以来创伤危重伤员抢救统计见附表)。在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下,我们不等、不靠,对煤矿创伤医疗救护体系进行了补充,建立了以总医院、各矿山的矿医院、井口急救站为框架的救护网络系统(见图二),对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绿色通道的建设进行实践,体会如下: 表 2001~2007年创伤危重伤员抢救统计 年份 危重伤员(人次) 抢救成功率 2001 137 72.97 2002 134 67.65 2003 149 81.88 2004 171 88.93 2005 173 91.58 2006 194 90.21 2007 104 90.38 2008 117 93.4 急救网络系统示意图 (一) (二) 国家局矿山医疗 国家局矿山医疗 救护中心 (一级) 省级矿山医疗 救护分中心 (二级) 矿山企业总医院 (三级) 矿山企业总医院 (一级) 矿医院 (二级) 井口急救站 (三级) 1、煤矿创伤急救网络建立与实施。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规划布局和组织建设:在各煤矿生产基地原有总医院和矿医院的基础上,在每一个煤矿井口建立急救站,形成以急救站、矿医院与总医院为框架的三级急救网络结构,尤其注重急救站、矿医院的建设。急救服务半径平均为2.5~3公里。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救治能力建设:由生产调度专线电话系统承担急救通讯联系、传递信息和下达指令,以保证24小时畅通无阻;总医院、矿医院均备有专供急救使用的救护车,二级机构救护人员接警后5分钟内出发,15分钟内到达井口,三级机构救护人员在5分钟内出发,30分钟内到达出事井口;各井口急救站备有电子血压计、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急救箱、急救呼吸皮囊、通气面罩、通气道、气管导管、咽喉镜、吸引器、四肢骨折简易固定夹板等,二级机构以上备有功能齐全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三级急救网络中每一个医护人员掌握过硬的初级急救技术,能独立完成畅通呼吸道、心肺复苏的初级急救程序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护送伤员安全升井等急救技术,在各自岗位上能发挥预定的功能。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管理及运行:为了保证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正常运行,我们明确规定了一级、二级、三级急救机构人员的相关职责,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考核措施,总院定期对网络范围内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凡两次考核不合格者即予调离。 2、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与实施 所谓煤矿创伤绿色通道,是指在接到事故电话后,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急救车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在对伤员进行入院前抢救时,将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据此初步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急救医生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抢救;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手术或ICU准备,让生命危急的病人免于急诊科分诊的麻烦,直接接受手术或特护,从而挽救生命。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至少应达到以下两个标准: 时间标准 网络系统中每一个急救站或医疗机构通讯24小时必须保持通畅,严格岗位责任制度。事故发生后井口急救站医生立即将急救设备准备好,伤员一旦被救援人员送到井口就可以得到紧急处理;网络中二级机构救护人员接警后5分钟内出发,15分钟内到达井口,到达后即接替急救站医生进行急救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